我还要特别感谢从事发到现在一直关心我保护我照顾我相信我的民警们,这些善良的人让我无比感动,更无比惭愧,我不会让他们失望。他们之中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比我年长几岁的警官前几天在微信里为我写下了一小段文字:
「安和桥犹在,往事已随风。待逢桥下春波绿,再见阳光那少年。」
我将谨记于心。
——这是宋冬野十天拘留结束后首次在微博上贴出回应长文的最后一段话。准确的说,是第二篇回应的最后一段。
10月25日,宋冬野贴出了一篇简短的《我想说的》公开道歉;第二天,他又以「虽然有点臭不要脸,有点婆妈絮叨」为开头,写了第二篇回应《我还想说》。最后是一条告别的微博,要去真的「浪迹天涯」。
关于民谣,关于麻油叶,在这个公众号中曾有过不少持保留态度的评价。比如《民谣鄙视链》和《你爱的不是民谣,而是言情小说》。他们或许是最切合这个时代青年的声音之一,但和名声还不相配的实力,以及得到名声之后停滞的才华,种种不协调的对比中,恐怕还配不上粉丝吹捧和商业宣传之中的那些赞誉。
那些文字,来自麻油叶最早那批关注者的真实感受;就像今天的这一篇,也会回忆宋冬野那些不长的过去。曾经数着钢蹦吃泡面的穷屌丝,在朝阳区买了房之后,昔日的灵感也像断了流,《安河桥北》后再无佳作;经历了这码事,像是一个注定的惩罚,如果初心不变,或许能沉淀出更多东西。
= 豆瓣:粗糙的曾经 =
宋冬野在豆瓣小站上第一次发歌词,是在2009年底。那时候,新浪微博才刚刚起步,微信还没有上线。
一群气味相投的年轻人在小圈子里自得其乐。自弹自唱的少年,忽略粗糙如点缀的和弦,基本是靠歌词玩出名堂。在那些感同身受的主题上,挑战一下性的禁忌,骂几个脏字,再配一些辞藻,很快就能在厌倦了流水线音乐的年轻人中引发共鸣,也在小清新度已经饱和的豆瓣上开辟出另一番天地。
麻油叶的诞生,看上去那么顺其自然,这群人本来就该聚集到一起。他们也带着年轻人最初的玩笑。麻油叶虽然来自马頔名字的拆字,但另一重含义,就是大麻叶。
也许麻油叶火起来的那批人,包括曾经的花粥在内,没有想到过会火到当时的程度。毕竟在他们之前,有那些更努力和认真的民谣前辈,比如宋冬野一直奉为偶像的万晓利;不说民谣圈子,整个独立音乐圈,熬了这么多年,那么多人把青春拼进去,也没有追上中国摇滚曾经辉煌的一点影子。
——虽然说真正能走出来的,还是确实有货的人。但他们却用相对少得多的付出,换来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
他们也不再属于豆瓣。虽然刚开始玩微博的时候,他们的日常也是花样哭穷和调侃。有时候,能对着一批虚拟的朋友哭穷和调侃反而是一种幸福。不是说这种处境本身有多幸福,而是说,当你面对这种处境的态度,能够和更多人产生共鸣的时候,能替一部分人表达出这份共鸣的时候,那种充实的感觉。
比如,2013年,在麻油叶2周年的视频中,麻油叶主力成员演了一部合租房众屌丝的短剧。角色分配是:泡面男——宋冬野、亲嘴男——尧十三、撸管侠——马頔、跳蛋——贰佰。
那一年,马頔主演了小众导演张内咸的电影,《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宋冬野也友情出场,贡献了全裸镜头和飞叶子镜头。
同样是那一年,《快乐男声》上,左立翻唱红了《董小姐》。原本小众的世界,突然被拉到大众的放大镜下审视观察。虽然说《董小姐》本来就已经在小众音乐里挣得了地位,但这不是同一个世界。
尽管选秀节目对原唱带来的关注有限,但从那天起,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也许当时的讨论,集中在「喜欢了小众歌红了不开心」的讨论中。但现在回看,最重的影响,发生在写这首歌的人身上。
= 董小姐:浮躁的开始 =
这是个一不小心就会直诛人心,又一不小心就会落井下石的时代。
在面临许多言论时,宋冬野的表现,是一个快意的人。比如刚在小众圈子火起来时,在一些约炮的话题上受到的人身攻击,他会很不客气地回应。这种可能被解读为「玻璃心」的做法,就在前几天的微博声明中也有体现。在那篇依然以道歉为主的文字里,有这样特意写出的一段:
那些咒骂我无辜善良的家人妻子和至亲朋友的人,我必须也只能做如下回应:我妈一切都会好,你妈才会早归天;我的妻子一切都会好,你的妻子才是慰安妇;我的朋友们一切都会好,你的朋友们才都吸毒都不得好死。
宋冬野已经是公众人物,这样的话夹在其中很容易被媒体和他人利用,但他还是像之前一样不吐不快了。
还有一次这样回应网络上的人身攻击,是《董小姐》被翻唱后,在「宋冬野有钱了」这个话题上。他作了回击,和马頔在《南山南》被翻唱后,发出「什么都不会变」的声明一样。
尽管是真性情和真心话,不得不承认的是,宋冬野和马頔的生活和处境,确实有了实质的变化。即使自己想坚持本心,但环境变了,就算是本心,恐怕也难发挥作用。
2014年,宋冬野出现在草莓音乐节的主舞台。虽然宋冬野已在摩登天空旗下,必然会主推,但推到主舞台,还是引发了不少争议——与此同时,宋冬野在《安河桥北》后还并没有新主打,所以还是唱之前的老歌。这在2014年没什么,可是一直到2016年,情况仍然如此。
也不是说没有新作品,进入大众视野的宋冬野,马上被文艺界看好,得到了更多的机会——《万物生长》和冯唐合作了主题曲,又和韩寒合作了《平淡日子里的刺》。可惜,名利虽能双收,口碑却不一定买账了。
与停滞状态的创作相映衬的,正是这样日渐增长的影响力和发言机会。怎么能强求曾经的「泡面男」终于能天天吃肉的时候,还要像之前一样牢骚感叹;但那些已经远去的、苦哈哈的日子,正是那些实力作品的来源。
终于,麻油叶一起签了摩登天空,4周年纪念开到了工体馆。在新时代迅速蹿红的团体,短短几年就脱贫奔小康。《中国好声音》的翻唱,也让马頔结结实实地火了。娄烨《推拿》里的重用,给尧十三又加一层光环。屏蔽掉曾经的敏感词,打扮一新,正式而文艺地出现在各种巡演海报上,形势大好。
形势虽然大好,但内里却不一定能经受住这转变。经不起红。就算没有这些被选秀翻唱的情节,一旦红了,脱离原来的生活之后,没有能找到新的灵感时,必然会面临无话可说的尴尬。
我们见到过许多盛名之下的不知所措。找不回曾经的状态,已经是事实,但下一步怎么走呢?是走上文艺消费品的流水线,还是回归自我找到新的主题,这些相比民谣前辈们成名太早、资历太浅的年轻人,前景恐怕没那么明朗。
= 麻油叶:未知的未来 =
每个时代都有相配的声音,六十年代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美国有摇滚乐,七十年代政局的台湾有民歌运动,八十年代浩劫中复苏的中国有崔健……而到了我们这个看似开放、没什么要去反对的时代,注定诞生不了那样的激荡和深刻,诞生了也不会成为主流。
——生活的贫乏无聊和风花雪月的小挫败,才是大部分年轻人的正经事。对一些禁忌不痛不痒的挑战,轻微证明一下年轻的叛逆,包装一下迷茫,才是当下大部分年轻人的痒点。
周云蓬、野孩子、万晓利、李志……这些民谣圈子里最常出现的名字,他们有生活的深度、有歌词的厚重、有「抗议歌手」「灵魂歌手」「装逼大师」各种各样的盛誉。他们敢谈论时代和政治,也被文化精英看好推荐,也被麻油叶的年轻人们追随,但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那些话题,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不是年轻人们最关心的。这个时代,不是一个逼人求索意义和使命的时代——却是属于麻油叶的时代。不需要复杂的配器和激烈的感情,稍稍用力的淡淡忧伤,足以够大部分人消受。
不过主题曲唱尽,又该唱什么呢。如果一辈子都唱那些故事,也太单薄无趣了吧。
寻找灵感。借助大麻寻找灵感,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像是一个试试玩的消遣,而是无路可进退时的孤注一掷。
这个跟头,也许能让宋冬野从现在的状态中抽身。那个胖子,曾经因为审视潦倒和失意,倒赢得令人称羡的圆满人生;现在又从顶点跌落,叹息之余,倒也得到更多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宋冬野在被警方控制前的最后一条微博,是和「草东没有派对」的合影。这只台湾乐队,一改许多大陆青年印象中台湾无摇滚的形象,替对岸的青年发声;谁知道,现在决定浪迹天涯的宋冬野,在回来后,在另一个时空,能不能带来惊喜?
朴树早说过:那些东西大麻都不能给你,那些风雨你也别想去逃避。
风雨之后,我们再见分晓。
【THE END / 微信公众号:rocktheol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