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J先生从加州回来,跟我讲述他在那里获得的恬静和松散,日子仿佛被拉长,让他有兴致去观看那些有着朴素审美的建筑或者酒馆,不那么匆忙的人,不那么满当当的生活,甚至去观看自己忽然安静的内心。人世风景靡遗巨细尽收眼底,这样的心情在国内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
就在同样对庸常生活感到无奈的时刻,我听见郝云的《四季不败》,就像看见一个不羁少年,收敛起所有的玩世不恭,正襟危坐跟你谈论人生的样子,你不可避免的感到一丝慌张,因为你一定知道这剧变的背后流淌过怎样的熬煎。你也清楚这歌中弥漫的倦意绝不是突如其来,它不知叠加了多少快要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的一瞬。
这是任何经历过困顿和疲惫的人都能轻易习得的眼力和智慧,带着拙朴的同情和理解,并不值得一提。但往往就是这样不由分说,不言而喻的无力感,让人对他的心疼也更深,不是吗。
“曾经我们总说,有朝一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么多年过去了,谁还能说:心中有爱,四季不败?”郝云抓住你我共有的胆怯和心虚,照我们心头重重一拳,这个质问毫不矫情,甚至透露着专断的语气,因为他很明确的知道,谁也不敢给出肯定的答案。
(二)
自2008年第一张个人专辑《郝云 北京》正式发行,郝云作为“城市民谣”的代表人物,异军突起,并逐渐成为国内各大音乐节和Livehouse的宠儿。颇具“登峰造极”意味的是,2014年马年除夕夜,郝云背着吉他站在央视春晚舞台,一首《群发的我不回》一举成为春晚史上时间最长的独唱,犀利的歌词针砭时弊的色彩虽然听起来并不讨喜,但却和总导演冯小刚的幽默十分“对味”。
同年,电影《心花路放》以11.52亿票房高居当年国产片票房榜首,郝云创作的主题曲《去大理》随之成为传唱度极高的民谣,激荡着海量都市人绝尘而去、远走天涯的冲动。这一年,郝云作为一名独立原创音乐人,已经让人无法忽略他的存在。
从《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到《活着》,从一名“卖艺的小青年”,到一个“忧伤的木偶”,郝云始终用他的“京系摇滚”调笑着城市生活,呈现市井小人物的简单诚实,不断撩拨着我们的耳朵和内心。而他的歌里十足的京腔和京韵,本就有着生活化的幽默感,把我们日常里那些不敢声张的尴尬、鄙弃和看不惯,拿来戏谑开心一番。
他告诉你民谣还可以这么欢乐,不一定非要悲天悯人。所以他的歌总是节奏轻快,编曲里偶尔出现活泼的京胡和三弦儿。他的歌词全是大实话,但并不肤浅,充满了对现实和虚伪的嘲讽与批判。你看得出,这个人很烂漫,但不天真,他要在歌里打造一个永远轻松快意的自己。
(三)
而就是这样一个郝云,唱出了《四季不败》这首歌。4分27秒的MV,长镜头一拉到底,把我们的情绪包裹在一个凝滞的低气压里。镜头里的郝云坐在房间中央的一把椅子上,面无表情的对着窗子喃喃自语,半念半唱,理想主义和悲观主义一边倒塌又一边生发,就像“种子倒在泥土旁,幻想盛开时的模样”。
几乎每个熟悉他的人初次听到这首歌,都忍不住会问,“这哥们怎么了?”而郝云的回答则稍显风轻云淡——“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会有变化。”
这个答案显然无法满足我们,但你若不想说,我也不问。只能去《四季不败》的歌词中窥探这所谓“变化”的蛛丝马迹:“我对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终于开始有了点倦意,我不知道是因为这里的空气,还是在心里早就想逃离,我卖了这里的家,在遥远的城市买了自己的房子,我试图忘掉那些美好又难熬的过去,可哪有那么容易,我曾经的爱都在这里”。
2016年,郝云真的离开北京,去美国住了半年。在那里料理家务,修整花园,四处开车旅行,享受新鲜空气,在平淡生活中获得滋养和充实。
可是回国后推出的新歌《四季不败》,无论怎么听,都是伤感。
透过他,似乎一眼看尽凉薄嬗变。
(四)
我看到越来越多不知为何而活的人们,无论贫穷还是富足,都沾染着困惑和焦虑。我却不想把这困惑和焦虑归罪于这个时代。谴责时代已经变成一种新的平庸,成为每个人的借口,这不是办法。
我们总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或是某个暖融融的午后,幻想着只要假以时日,就可以抵达的美好未来。可是时间过去,却发现自己停在原地。就像去了大理的郝云,在苍山洱海畔看过风景,等待过爱情,最后还是回到北京一隅,思考明天的生活该怎么继续。
麻木逐渐演变为心头的一块硬伤,我们挣扎着躲在其中。事实上它是另一种形式的懒,它让人忘记了平凡日子里的伤痛和激情,如何一分一秒的流淌过生命。
而这首《四季不败》如此暗淡消沉又为何能戳中我们的内心?我想不但是因为它在平静的叩问着我们,还因为我们直击了歌者的变化,最终返诸己身。
“我想写一首还能感动自己的歌,让自己再次投入的去热爱生活”,郝云用这句歌词表达想要和解的心情。
而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抛去一些执念,跟自己和解呢。
我们总能找到和解的方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