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星光大道把痛仰的《公路之歌》改编成了老少皆宜的交警队队歌,圈内知名大朋克“鸟浊”乐队王囝受到了央视女主播“调戏”之后,人畜无害的女神姜昕也无辜惨遭“变性”。
这个时候,很多人跳出来,咬牙切齿地说:摇滚乐必须和央视势不两立!
可是,事实情况当真如此吗?
不讳直言地说,央视有一大票极具深度的节目,这些节目是延伸摇滚乐背后人文主义再合适不过的平台。如果把摇滚乐放到国内的娱乐台、肥皂剧台上,很可能变成一个笑话。
不知道大家还不记得何勇参加过《天天向上》,在那期节目里,为致敬邓丽君,他翻唱了一首雷鬼版的《千言万语》,质量不俗。
可是这段演出写满了尴尬。在观众眼里,这无非就是一个“胖子”在娱乐节目上翻唱一首“面目全非”的老歌。被娱乐精神解构了的摇滚乐看起来就像是个十足的笑话。
我愿意看到摇滚乐上央视,是因为它的很多节目是愿意尊重摇滚乐的,它肯把摇滚音乐人当成有血有肉的艺术家,而非一个娱乐明星。
山人的“理想病”
大概七八年前,我看了一个央视采访山人乐队的纪录片,叫做《理想病》。那年还没成名的瞿子寒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到了现在:“大部分的正常的人是满足了其它的需求以后,最后才是自我实现,但我们第一就是自我实现。”
央视的这部片子里没有奇奇怪怪的噱头,只有山人乐队点点滴滴的生活片段,它朴实地讲述:如果说理想是一种病,那山人大概算是病入膏肓的那种吧。
央视的“迷笛情结”
中央电视台似乎对迷笛音乐节有特殊的感情,光是相关题材的纪录片就有好几部,比如《我爱迷笛》,比如说《我要上迷笛》…
央视纪录片《我要上迷笛》
这两部纪录片都选择从普通人身上入手,讲诉他们与摇滚,与迷笛音乐节的平凡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发生在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校园,甚至就发生在你的身边,可就是这么的令人印象深刻。
图片来自《我爱迷笛》
纪录片出现了很多我们熟悉的镜头,熟悉的声音,熟悉的想法。可是当把它们搬上央视大屏幕的时候,依旧让我们眼前一亮,原来央视并不是像我们所想的那样食古不化。
刘欢、白岩松对谈披头士
央视新闻台常常会做一些紧扣时代脉搏的节目。想必还有很多人记得,在披头士征服美国50年之际,白岩松曾经拉上刘欢做了一期《新闻1+1》的专题节目。
这期节目给我的感觉就是酷,简直酷毙了。在节目中,白刘二人谈笑风生,一同探讨了这场“英伦入侵”对美国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细想之下,像白岩松这样醉心摇滚乐,愿意推广摇滚乐的媒体人在央视还有很多,他们都是另一个舞台上强有力地呐喊者。
崔健登台央视
常看电视的人都会有印象,教父崔健曾不止一次出现在央视的舞台。
这个节目叫做《首席夜话》,主持人乐嘉,嘉宾是崔健。在看这次节目之前,我一直有点担心,在这种带有娱乐性质的节目上,崔健会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看罢我发现,镜头下的崔健很自然,他在毫无保留表达出深刻想法的同时,也会时不时闪现出自己的幽默风趣的一面。
一个观众问崔健:“你觉得你是一个有钱人吗?”老崔不假思索:“做摇滚乐做了这么多年,我应该作为一个致富光荣的一个榜样,我们应该是亿万富翁,但是我没有成为这个榜样,所以我只能说,这是我的一个遗憾。”
这才是老崔说出来的话,坦诚,坦荡,坦然。
可见央视的这个节目很有分寸,绝不肤浅。
央视绝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顽固不化,它为摇滚做过的,远远不止于此,谢天笑、高旗曾在足球栏目抚琴狂歌,《中国好歌曲》向无数的摇滚青年伸出了橄榄枝,郑钧和吴彤更是登上过春晚的舞台……
之所以大家对它有这么深的误解,大概只是因为它站在了言语暴力的靶心,以及它所背负的政治意义吧。
说了这么多,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标榜央视有多么多么的好,而是想说,真摇滚走到哪里都是真摇滚,不会因为换了舞台就变了味儿。
国内常年存在一票伪乐迷,叫别人伪摇叫得比谁都凶,一看见摇滚乐登上主流舞台就喊打喊骂,好像亲娘要嫁人一样,恨不得把摇滚乐活活憋死在地下。
如果摇滚乐真的只是鼠目寸光,都在自己的小圈子自娱自乐、自我意淫,这样的摇滚乐也未必是真摇吧。
我记得崔健说过这样一句话:“摇滚上电视,并不是走下神坛,而是从以前的地下状态,走上地面。”
如果有一天,一群年轻人在电视机前看着CCTV而躁起来,不要怀疑,这只是个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