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3075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前段时间,俄罗斯大规模的恐怖袭击揪住了所有人的心。
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此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每年3月24日为全国哀悼日,表明会惩罚所有幕后黑手。
一场博弈,背后是无数平民的鲜血。
而整场袭击中最恶劣的一起枪击事件,还发生在演唱会现场。
22日,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克罗库斯城音乐厅,俄罗斯老牌前卫摇滚乐队Piknik在进行久违的巡演。
做完最后的准备,他们就要上场了。
图片来源 | 微博@世界音乐
但是没想到,接下来飞出的不是音符,而是子弹。
更极端的是,恐怖分子直接朝观众席无差别扫射。
至少40人罹难,百余人受伤,随后音乐厅成了一片火海。
莫斯科郊外这一晚,和历史上无数夜晚一样难忘。
只是没有清幽的月光,没有悠扬的手风琴,没有飘渺的歌声。
取而代之的是血腥、火焰、烟尘、生离死别。
脑中想起了名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与此同时眼前却是恐怖袭击的惨状。
来自全国各地的乐迷,共同奔赴这场盛会,却被无端卷入这场悲剧。
这场尚未开始的摇滚演出,他们再也不能看完。
让人无法不痛心。
接下来,死伤者的身份陆续被公开:
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附中14岁的俄罗斯女孩,喜欢花滑,爱读普希金。
中途离场的她,被警察发现时只剩一身的弹孔。
中国同伴“快去快回”的催促,成了一句遥不可及的奢望。
25岁的俄罗斯男孩刚大学毕业,邀请女友共赴现场。
在逃生无望之际,他用自己的身体为女友挡住数发子弹。
爱的逻辑违反人类本能,在他身上居然成了一种本能。
不太平的年代里,多的是试探和考验,少有人捧得出一颗玉一样的心。
残忍与人道,惨剧与奇迹,可能与不可能,都在近期轮番上演。
随后,Picnic乐队也宣布举办慈善演出。
所获的全部收益,都将被捐赠给受害者家属。
2024年,已经数不清第多少次,如此近距离地意识到和平来之不易。
像那一晚的火灾一样,各种阴谋论正以燎原之势,在互联网此起彼伏。
可这场未竟的音乐会,已经让无数人因缘际会地站在了天平的同一端。
相信只要是热爱音乐的人、热爱和平的人,无一不被触动。
人的感受是容易滞后的。
总会因美好的事物被彻底撕碎,才意识到本该珍惜。
类似音乐厅恐袭这样性质恶劣的事情,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2015年11月,法国巴黎发生恐怖袭击,其中一处大规模枪击事件就发生在巴塔克兰音乐厅。
当晚,美国摇滚乐队死亡金属之鹰(Eagles Of Death Metal)正在演出。
90余人当场毙命,幸存者称“音乐厅血腥得像屠宰场。”
图源界面天下
隔日,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的谢天笑,唱了那首知名的《向阳花》。
但歌曲结束前,很少talking的他突然发言:
“在我的吉他啸叫声结束前,让我们为法兰西默哀一分钟。”
还在大喊“牛逼”的乐迷,瞬间在噪音中沉默下来。
我从未想象过,摇滚现场也能如此肃穆。
谢天笑“呼笑而至”北京演唱会现场|图源优酷视频
当年《向阳花》结尾重复的疑问,至今还在回旋:
向阳花 如果一直生长在黑暗下
向阳花 你会不会再继续开花
会不会害怕 会不会害怕
但我想,当时在场的乐迷心里早已有了答案。
最可怕的不是黑暗,不是死亡,而是生活在漫长的恐惧里。
2017年5月,美国女歌手爱丽安娜·格兰德(Ariana Grande)在曼彻斯特举办演唱会。
现场发生了自杀式恐怖袭击,导致袭击者在内的22人死亡、59人受伤。
尤为痛心的是,罹难者大多是青少年。
Ariana Grande曼彻斯特演唱会爆炸案|图源bilibili@REM字幕站
但6月,受到精神创伤的爱丽安娜再次返场曼彻斯特,举办了一场慈善演唱会。
除了酷玩等音乐人助阵以外,台下依然是人群、喝彩,热切的大合唱。
在《Don’t Look Back in Anger》的大合唱中,台上台下哭成了一片泪海。
但显然,没有人被那场袭击彻底打倒。
Coldplay和Ariana曼彻斯顿演唱绿洲Oasis经典|图源bilibili@November Lain
变动不居的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相信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世界变得触手可及。
尤其是,“愿世界和平”从事不关己的概念,变得愈发立体。
我们喊的口号,我们眼里的习以为常,原来是无数人的可望不可得。
但我的疑问如网友所言:
为什么总是针对演出现场?为什么总有人想把美好撕裂给人看?
好像越是集一切美好于一身的场景,人们越卸下防备心。
越是真善美,也越容易激起阴暗处潜伏的妒忌。
记得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美国大兵轰炸越南的片段,指挥官在直升机上一边抽雪茄,一边播放瓦格纳《女武神的骑行》。
图源微博
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的音乐曾受纳粹分子的极力推崇。
因为宏伟,因为壮丽,因为辉煌,能满足某些想象。
可见特定的背景下,音乐可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需要时,她可以是冲锋的号角、锐利的刀锋,更是效果远胜人类喉舌的另一种语言。
不需要时,她首当其冲地沉默,就像战场上第一个被击倒的吹号兵,像最先被扼住的喉管。
唯独不再是音乐本身。
可偏偏音乐这种完美的载体,是思想深入人心最低成本的方式。
越是内敛,越是深远,越是坚不可摧。
就在24日晚上,还是克罗库斯城音乐厅的门口。
恐怖袭击尚未消停,满街都能听到刺耳的警报,可依旧有无数民众自发前来悼念。
现场播放着苏联人民艺术家马戈马耶夫的《鹤》,歌词讲述逝去的士兵化为白鹤的故事。
墙上翻飞的白鹤与地上静止的红鹤相映,庄严的歌声与默然的群众构成无比悲壮的图景。
图源微博@无心简影
莫斯科郊外的这一晚上,音乐将这座伤心之地化为一座临时的避难所,也为罹难者送上了最后的告别。
人群肃穆无声,却远胜有声。
在远隔千里的中国东部,我的眼泪也和现场观众一起滑落。
同为血肉之躯、同为世界公民、同为摇滚乐迷……
我实在无法不产生强烈的共情。
原来面对淋漓鲜血,人们能通过音乐这种含蓄的方式,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团结。
图源微博@无心简影
春江水暖鸭先知。
纵切时代变化,能发现音乐是最为敏感的力量,如同边缘清晰的年轮。
在音乐流派格外激进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反而十分昂扬。
朋克的愤怒、Grunge的狂躁,高喊着一切要完蛋,藏不住的是热切的希望。
因为真正完蛋的时候,一切欲望都会冷下来。
连狂热的摇滚乐,都会变得沉静。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如今的青少年不太热衷朋克金属,反而沉迷在后朋克、后摇、后核、无调性这样冷静的“后流派”中。
但绝望来临、人人自危时,连音乐也会死去。
一年前离我们而去的坂本龙一,曾数次表达自己亲历“911事件”的感受。
《十三邀之坂本龙一》|图源腾讯视频
作为坚定的反战人士,也作为音乐家,他敏锐的触觉发现了纽约城的异样:
灾难之后,一夜之间全城都听不到任何音乐。
音乐在这座摩登的城市,像是彻底消失了。
《坂本龙一:终曲》|图源bilibili
直到过了一星期,他终于才在广场上听到了歌声。
有年轻人在弹唱一首老民谣:《昨日重现》(Yesterday Once More)。
《坂本龙一:终曲》|图源bilibili
我想到路内《追寻她的旅程》全书最后一句:黑夜,有如正午般庄严。
音乐,就像漫漫极夜后初升的太阳。
与许知远的对谈中,坂本龙一反复强调:我所坚持的不是反战(Anti War),而是反战(No War)。
因为对抗的姿态,最终会被对方势力同化。
《十三邀之坂本龙一》|图源微博@腾讯视频纪录片
所以他终生都在用音乐探索No War的可能性,拒绝东奥的邀请,但冲在福岛核泄漏的一线,姿态不强硬却十分坚韧。
我们怀念教授,正是因为他难能可贵,不是狡黠地保持中立,而是怀着人道主义的赤诚。
可惜他的愿景,如今看来却是遥不可及。
我不知道真正No War的未来是否存在,也意识到音乐只能是和平年代的产物。
图源微博@环球杂志
但总觉得,真正的春天会来到的。
因为我们依旧能听到歌声在绝望后响起,也依旧有歌唱的力量。
有些希望,还没彻底冷下来。
最后,愿无辜丧生的灵魂得以安息,愿生者继往开来。
《坂本龙一:终曲》|图源bilibili
参考文献:
1.巴黎恐怖一夜,巴塔克兰音乐厅都发生了什么?|界面新闻
2.为什么瓦格纳如此受到纳粹分子(esp希特勒)的推崇?|知乎@声音图书馆
3.《【严说1】盲目吹捧前卫摇滚是一种媚雅,极简主义同样伟大》|Adam严,bilibili
4.《十三邀之坂本龙一》|腾讯视频
5.《坂本龙一:终曲》|bilibili
6.封面图来源|微博@环球杂志
7.头图来源|微博@无心简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