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音乐猛料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他们对和平的渴望,震耳欲聋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本文约2653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上个月,一位美国现役军人自焚的事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美国现役空军:亚伦·布什内尔|图源网络

他在熊熊烈火中坚挺屹立了一分多钟,直到火舌将他吞没。

在倒下之前,他嘶吼着发出最后的悲鸣:

“解放巴勒斯坦!解放巴勒斯坦!解放巴勒斯坦!”

在如今这个烽烟四起的世界,他所散发出的理想之光过于耀眼,似乎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

巴以冲突至今仍在持续,而亚伦·布什内尔的离去在互联网上将反战与和平的情绪再次推向高潮。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英雄不分国界,在我们不曾接触过的战火纷飞的世界里,也有人将音乐化为对抗战争的利器,奋力抵挡着每一颗射向自己与同胞的子弹。

今夜,我们不说别的,来聊聊那些我们不曾听过的反战音乐。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印象中,鲜少有人会关注处在战争中国家的文娱产业。

在世界另一端,那里的人们喜欢听什么歌、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

我们不得而知,也无从了解。

更让我们熟知的,是他们一片狼藉、满是废墟的家园,以及被浓烟与爆炸声笼罩的生活,还有在坍塌与恐惧的夹缝中生存的孩子们。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加沙地区儿童|图源网络

而自冲突以来,一个来自加沙的男孩在战火连天的背景下说唱的视频,让无数人第一次认识到了被迫处在战争中的普通人的困境。

稚嫩的面孔、戴着象征巴勒斯坦人团结、抵抗的黑白花纹围巾,犀利的歌词。

而他的身后,是已经被夷为废墟的家。

这个男孩名叫阿布杜尔(MC Abdul),从小听Eminem姆爷的歌长大。

年仅16岁的他在经历过战火的洗劫后家园不复,他的母亲也在一次炮火中被炮弹的碎片击中,从此失明。

Where you expect the bombs not knowing where next

终日担忧炸弹会于何处落下

Huddling in the corner of my room trying to protect my little brother as the building shakes like it’s possessed

蜷缩在房间角落 大楼犹如被附身般不断摇荡 我只身护住年少的弟弟

Shouting At The Wall,MC Abdul

战火无情,但被掠夺的是所有居住在巴以冲突地带普通人的生活。

阿布杜尔因为音乐上的才华现已去到美国定居,而那些仍滞留加沙的人呢?

除了破碎的家园,他们无处可逃。

他们本该有干净的水源、富足的食物,他们本该拥有平静且安全的生活。

我们连续度过的每一个日常,也许都是战争地区人民梦寐以求的奇迹。

在以色列,有一支歌唱peace&love的金属乐队罪之孤岛(Orphaned Land)。

As I Stare at the Ocean Alone ,Orphaned Land

他们的歌词涉猎宗教信仰、和平、团结等主题;

他们希望通过音乐让所谓的“敌人”一起载歌载舞、和谐共处。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罪之孤岛演出现场的各国国旗|图源网络

罪之孤岛的前贝斯手Yossi Sassi在TED演讲时,讲述了乐队中舞娘的故事。

舞娘来自黎巴嫩,而以色列与黎巴嫩长期处于敌对状态,那里的人们从小接受仇恨教育。

但舞娘在偶然间听到他们的音乐,被他们所传达的和平与共存的精神打动,从而加入了乐队。

就像U2乐队的主唱说的:“音乐有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因为音乐可以改变人。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来自黎巴嫩的肚皮舞娘|图源网络

不能因为时代在向前跑,就忽视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废墟终究无法压垮巴以两国人民对苦难生命的控诉,爆炸声也不能埋没巴以音乐人的歌声。

因为他们对和平的渴望,震耳欲聋。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乱世中的音乐逃不开背后的时代。

巴以音乐的底色是破碎的、蒙尘的,如今同处于战争时期的国家还有俄罗斯与乌克兰。

提起东欧,令人很容易会联想到荣光不再的苏联,以及如今动荡的时局。

在西伯利亚灰蒙蒙的雪夜中,东欧后朋的底色是阴郁的。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诺里尔斯克|摄影师Arseniy Kotov

科技迅速发展,互联网越发繁荣,人们看到了太多从前无法接触到的混乱与痛苦。

被迫旁观、信息过载,导致最终走向悲观主义的漩涡。

东欧后朋代表doomer的虚无主义,也是苏联遗留下的去日挽歌。

曾经苏联的摇滚领袖维克多·崔以逃役来抵制阿富汗入侵的战争;

而如今,悲观主义者选择以白俄罗斯的Molchat Doma乐队作为旗帜。

Судно(Борис Рижий),Molchat Doma

Жить тяжело и неуютно

活着又累又不舒服。

Зато уютно умирать

还是死了比较舒服。

Molchat Doma被译为“寂静屋”,他们的音乐像是上世纪80年代的遗产,冰冷且疯狂。

正如他们的专辑封面上的苏联狂野主义建筑: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Molchat Doma专辑《Этажи (地板)》封面|图源网易云音乐

压抑、夸张,凝重的让人喘不过气。

解体让苏联的雄心与野心成为历史永恒的回忆,厚重的黑土却仍承载着沉重的叹息。

战争是政治的产物,而它留给东欧国家人民的只有私人化的悲伤。

来自乌克兰首都基辅的麦浪乐队(Corn Wave)因为战争的原因无法继续创作。

evening (Explicit),Corn Wave

Хорошо что родились в столице

生在首都可真好

Может вечером мы закажем пиццу

也许晚上我们会点个披萨

面对现实的胁迫,他们却在歌里说:“也许晚上我们会点个披萨。”

对抗世界的利器可以是燃烧自己的火焰,可以是一首后朋,也可以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披萨。

苦中作乐或许早已成为处于战争中国家人们的日常。

如果说巴以音乐是伤痕累累却尚存希望,那么东欧后朋就是逃离。

逃离现实的废墟,逃离被尘封的历史,逃向战争结束后带来的堕落。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自战争开始以来,难免出现网友们站台对喷的现象,似乎形成了饭圈对骂的擂台。

然而将战争娱乐化、饭圈化是最大且最深切的悲哀。

因为战争的本质是杀戮和牺牲,因为在被当作战场的土地上,普通人永远是牺牲品。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纪录片《加沙战争中的孩童》

这种残酷是不可被弱化和消解的。

这些普通人如你如我,可他们却没有流畅的网速、没有坚固舒适的房屋、没有一觉醒来后必然升起的朝阳。

他们流离失所,只剩生死边缘的挣扎。

可他们本该有的。

我们拥有的一切,他们也本该有的。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纪录片《加沙战争中的孩童》

无论是生活在巴以还是俄乌,身处战争地带的所有普通人共享着同一种命运:

恐惧、死亡和围城,以及,没有明天。

而我只想说:愿世界和平,就像约翰·列侬在《Imagine》中唱的那样: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and no religion too

没有为什么而杀戮或牺牲,也没有宗教信仰

Imagine all the people,living life in peace…

试想所有的人,在和平中活着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but I’m not the only one

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是我不是唯一这么想的人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但愿有一天,你也能加入我们,那这样世界就会融为一体

这首歌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但音乐本身是有力量的。

无论是自焚的美国大兵也好,还是来自巴勒斯坦的小阿布杜尔、以色列的罪之孤岛也罢,更或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后朋乐队;

他们以身体或音乐化为对抗残酷世界的武器,向全人类发出同一个声音:

反对战争,我们需要和平。

究竟子弹和炮弹要飞多久才能变成白鸽,我们不得而知。

但愿音乐能够冲破民族与文化的桎梏,为世界带来和平。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约翰列侬这首1975年的反战曲,是唱给巴以人民的...

纪录片《加沙战争中的孩童》

参考文献及视频资料:

1、《啥是Doomer音乐?俄语后朋的颓丧美学·后苏联的虚无主义》bilibili@BAUIMIN

大家正在看

有话直说

黄晓明竟是内娱唱跳rap第一人?

诗与远方

翻唱朴树圈粉千万的和尚,居然开始搞说唱了...

有话直说

付航,痴迷摇滚的喜剧之王

滚君

我是七八点钟的太阳!

文章数
2336
阅读量
591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