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夏3》刚开播,咱们期待已久的周末伴侣终于回来了。
然而和预想中众望所归的局面不同,我看到的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欢乐是精神层面的:因为摇滚、因为音乐、因为梦想、因为“爷青回”……
愁则是现实具体的:节目倒是想看,但懒得花钱开会员。
成千上百元的乐队专场门票,说走就走。
十几二十块的爱奇艺会员,囊中羞涩。
但毕竟,人一向是喜欢既要又要的。
如果问我想看《乐夏3》吗?我还是会坚定地说“想!真的很想!”
紧接着就是紧张刺激拼人缘的时刻。
别的不说,今年多少乐夏人成功借到了会员?反正我是借到了。
会员是借到了,但大数据也监测到了。
五花八门的“乐夏至暗时刻”梗,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滚圈至暗时刻梗,开始在我的首页浮现。
越刷还越多、越准确,肚子里的蛔虫也不过如此。
这么说的话,想看节目但懒得花钱,又得是多少人的“至暗时刻”?
与“高光时刻”相对应,“至暗时刻”一般是生活中半推半就、暗淡绝望的一面。
但在关于“滚圈至暗时刻”的讨论中,我发现大部分内容并不绝望,主打一个“咯噔,玩的就是黑色幽默”效果。
比如姗姗来迟的《乐夏3》,刚开播没多久就被网友“至暗时刻”了。
想看节目不想开会员率先垂范,荣升为乐夏观众的至暗时刻之一。
既然咱铁了心不开会员,那就借会员!
跟任何有钱的朋友借、跟追剧追综艺的朋友借、跟看嘻哈的朋友借……
那么这个月,咱们滚人首先得感谢《乐夏3》的上映带来了世界和平。
因为往年一山不容二虎的滚圈人哈圈人,通过《乐夏3》结成了诡异的战时利益共同体。
尽管在不少滚人来看,借不到会员也罢,但用哈圈人的会员看滚圈综艺,毫无疑问是至暗时刻。
但饮水,应当思源。
借到会员吃着夜宵看节目的我,第一时间真诚地感谢了我的哈人朋友。
还约法三章如下:《乐夏》在播的几个月,一不diss哈圈,二不diss任何一个她喜欢的哈人,三不diss她本人的品味。
但接下来,我看到了一则更好笑的案例:
有勇士借会员借疯了,借到了刺猬乐队子健的头上。
子健倒也不负众望,从个人隐私、节目组等多角度出发给出了有效的执行方案,还提出了“借你15块充一个疗程”的贴心建议。
记得刺猬在第一季的《乐夏》排名相当不错,一开始我还在想:他们会不会偷偷看最新一季。
但这一季简直开局即悲剧:会员倒是有了,喜欢的乐队一轮游了。
比如我期待已久的鸟撞乐队,只带来了一首《25》就匆匆毕业,对我而言毫不意外又是一个至暗时刻。
看完舞台,我很难不心疼微博上第一时间发段子安慰乐迷的他们。
但转念一想,乐队还有的捞,连会员都开不起的我自己,好像更该心疼。
我想,缺乏自知之明,也算至暗时刻。
五花八门的“至暗时刻”梗,已经在全网火了一些日子。
但是“滚圈至暗时刻”这个烂梗在网络上涌现的具体时间,基本无处可考。
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嘲笑别人也不忘讽刺自己;
即便用的都是滚圈至暗时刻这个标题,点进去也会发现每篇都不一样。
虽然不乏一些跟风玩梗者,但看多了反而觉得挺有意思,甚至想写一份自己的。
比如,听落日飞车的时候看到热评是“听落日飞车睡到心上人”,必然是我的滚圈至暗时刻之一。
不难看出,绝大部分“滚圈至暗时刻”梗,都在审视拆解关于摇滚的一切,走黑色幽默、消解崇高的思路。
既然摇滚乐都来跟我开玩笑了,我就用摇滚乐讲笑话。
摇滚怎么就不能幽默了?
上网主打一个找乐子,往往会心一笑就够。
但冲浪就怕冲得太认真,我偏偏发现“滚圈至暗时刻”有这么几类:
具体到人,滚男滚女、音乐节听众livehouse听众,各有各的崩溃临界点。
(以下内容仅针对具体的至暗时刻文案内容,并非性别刻板,不歧视任何个人喜好)
如果你是滚男,不想露怯就记得藏好歌单里的棱镜告五人橘子海。
其次,观演上头了也要审慎跳水,因为不一定有人接你,摔地上不仅会至暗时刻,还会进医院。
最后,只会喊牛逼真的容易显得智商不太高。
如果你是滚女,首先就要对滚圈这个概念认清形势放弃幻想,毕竟王菲唱过“心花怒放开到荼蘼”。
其次,真的没人会注意到朋友圈里别人分享的歌。
最后,一定要记得查清楚外国老炮的英文名,不会念Cocteau Twins咱就掷地有声念极地双子星。
如果你是LiveHouse听众,就一定要注意live、livehouse、live house的区别。
发现演出在自己的城市,一定要查清楚是不是昨天就结束了。
想等鸽子票,千万要小心等来的是黄牛,那可得不偿失。
如果你是音乐节听众,一定要盯紧主办方。
毕竟对音乐节的喜欢如果碰上某潮系、滚哈杂糅系、晓峰系,会相当破坏体验感。
以及,很快音乐节旗子过审就是普遍现象了。
如果你是专场听众,就记得提前赶due,到了时间放下一切轻装前往。
看到太多在五月天、万青、李宗盛的专场敲电脑的“至暗时刻”,我只能由衷心疼他们的钱包。
这些被鄙视链和优越感杀个猝不及防、被guilty pleasure雷得外焦里嫩、被环境或者自己的无奈击中眉心的时刻,都可以算得上“至暗时刻”。
但是跳出具体的人来纵观全局,会发现连行业都存在“至暗时刻”。
我不禁想起一个月前红糖、景德镇文艺复兴等场地接连关门的结局。
可谓是场地苦不堪言,主办方各有苦衷。
如今的滚圈,早已不能复制上世纪的“高光时刻”。
比起此前摇滚在互联网上几次差强人意的出圈,我反倒觉得散落在互联网边边角角的“滚圈至暗时刻”还占点上风。
在大家争论如今哪个乐队更摇滚时,我觉得这些“滚圈至暗时刻”帖子比不少乐队的态度还摇滚。
其实听不听网红乐队、认不认识老炮,都不那么重要。
看完这些至暗时刻,再想想自己的至暗时刻,我想起那句:摇滚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
还记得当年70后批评80后是堕落的一代,如今80后批评Z世代是废柴的一代。
“滚圈至暗时刻”刚好传达了Z世代的态度:他们是刀锋上的一代,因为他们随时自我批评。
毕竟只要自己先审判自己,审判自己热爱的东西,外界的审判听上去就能柔和许多。
这一代人是疯狂的,当然也是勇敢的;毕竟可怕的不是有病,而是没有感觉。
众所周知,摇滚的内核之一就是批判性,必要时可以适度批判摇滚本身。
而看似不正经、跟风的“滚圈至暗时刻”,就与摇滚的批判性达成了一种诡异的契合。
在互联网尚未产生的年代,摇滚史上就早有“自我批判”的现象。
传统的摇滚三大件就像现代人类,是层层进化、筛选后的结果,也是最大众化的版本。
当然提到摇滚的反叛精神,无人不知晓嬉皮士运动、伍德斯托克。
但摇滚中相对有门槛的前卫摇滚,其实就已经是一次“决裂性”的举动。
虽然运用古典乐的思路、调式甚至乐器,但前卫摇滚实现了对古典乐的一次反叛。
领军人物平克弗洛伊德,还首创了多媒体的现场演出方式。
到这里,音乐终于不再是属于一小部分人的高级趣味。
但当年的嬉皮士运动带来的反叛,是从音乐本身到精神层面的反抗。
个体撼动集体带来的蝴蝶效应,才产生这么持久的影响。
风格往往要带动潮流才能成为趋势,所以前卫摇滚实现的反叛还不够。
以披头士为首的几支英国乐队打破“黑人音乐”的套路“入侵”美国后,垃圾摇滚又在80、90年代攻回彼时盛行Britpop的英国,随后席卷全球。
而70-90年代,在这些不同流派的间隙,异军突起的后朋克也丝毫不输。
这个克制、冷静的音乐流派,虽然名中带朋克,但和朋克的关系不大。
后朋克选择了推翻传统摇滚的套路,不仅吸引了一批忠实的听众,还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
试问这几年国内的乐迷,哪个不想去现场蹦一次兵马司的团?
可见,即便是摇滚,不同流派之间也在相互排斥、质疑、否定,甚至斗争、吞并、融合。
敢于推翻自己,才能重新找到自己。
在摇滚缺乏“主心骨”、音乐节现场举旗都得先过审的今天,“至暗时刻”已然悄悄突围,以幽默犀利的面貌成为了新的赛博旗帜。
这对于如今转发“滚圈至暗时刻”的我们而言,也是一种宝贵的启发。
虽然咱还过着半推半就的人生;
虽然想要做的前人们都做过了;
就连至暗时刻这个梗,都已经快玩不出新花样。
但每个不强装合群、面对内心“至暗时刻”的人,讲笑话都能讲得比别人铿锵有力。
在音乐不再站出来批判音乐本身、摇滚不再有兴趣反思摇滚自己时;
这些“至暗时刻”的出现,起码比安全范围内的陈词滥调好。
下一个至暗时刻到来前,还记得那些曾经让你难忘的滚圈至暗时刻吗?
说出来大家一起笑笑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