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完了《漫长的季节》,太上头了,想必看过的大家也意犹未尽吧。
这部如今豆瓣评分9.4的神剧,已经产生了“漫长的后遗症”:
“东北书单”、“东北歌单”这一类话题,一下子都撺掇出来了。
甚至,全网细扒《马大帅》彩蛋的网友比比皆是。
总之,走出电视剧后,大家对关于东北的事物,一夜之间充满了好奇。
最近“东北地下偶像”这个词条突然异军突起,在互联网刷屏。
乍一看,这三个毫不相干的词竟然能组成一个词条,还蛮离谱。
这支叫blossom的地下偶像团体,在长春活动。
她们唱的歌就叫《在东北的小偶像》,就像在唱她们自己。
在东北的小偶像音乐:BLOSSOM
台上她们穿洋装、跳宅舞、人美歌甜,简直是击中宅男心脏的丘比特之箭。
但看过视频以后,我的评价是台上真不如台下。
作为日韩偶像文化的舶来品,应援一向给人无脑饭圈的印象。
“台上几只羊,台下一群狼”的应援盛况,属于一般偶像舞台的场面。
但“鼎丰真,豆腐串,雪衣豆沙烤冷面”这东北贯口的排场,在应援词里够得上文化自信级别。
还别说,《东北小偶像》的歌词,也不是一般的糖水废话:
“浪漫雪花不融化”,“哎呀我的妈呀”,“北纬四十一度”,不都是对家乡深切的情意吗?
印象里少有偶像文化这么幽默亲切,跟眼下魑魅魍魉的内娱形成鲜明对比。
于是出于猎奇的心理,我去挖了这支“东北地偶”的讯息。
blossom这四位成员,早都演了不止一场,甚至有单人采访。
但意外的是,blossom不是这首《在东北的小偶像》的原唱。
这首歌属于一个已经解散的沈阳女团,SHY48。
而这支女团的兴衰史,意外地与《漫长的季节》不谋而合:
女团成员也罢,《漫长》的主人公也罢,都没有回头的余地;眼下一片狼藉,都只能继续往前走。
2017年的沈阳,一座名为豫珑城的文旅商综合体拔地而起。
这一年,沈阳也成为国内偶像文化的据点之一,发现商机的正是捧红知名女团SNH48的公司。
在豫珑城新开设的星梦剧院,SHY48做了一段为期两年的女团梦。
对于东北厚重的文化土壤而言,这种讨好、低幼的偶像文化是陌生的闯入者。
但再猎奇的搭配也有感兴趣的受众,当时的SHY48不缺追捧者。
她们巡演、出歌,还赶上初代网络直播的勃兴,可惜梦还是在2019年醒了。
这一年SHY48内部做了成员移动,等于整个团体名存实亡。
她们再次被人想起来是四年后的今天,因为代表作被另一个女团唱火。
除了原来SHY48的粉丝,鲜少有人知道她们曾存在过。
在我看来,《漫长的季节》是东北的A面,是一次严肃的解读。
那么“东北地下偶像”,就是东北的B面,是一场对严肃的否定。
其实像现在这样,处于主流和非主流的边缘,为家乡代言出圈,不见得是坏事。
台上是东北宅舞,台下是东北宅汉;台上为爱发电,台下找乐子。
这次,没有后工业落寞,没有下岗危机,隐痛被暂时遗忘。
这份快乐不太上台面,但当下快乐就够了。
今年,烧烤给淄博点了一把火,风筝把潍坊带上了天。
而东北这团流行文化的火,在《漫长》和“地下偶像”之前就在燃烧。
每次复燃,都是因为加了一把不一样的柴。
看了《东北小偶像》的舞台,我发现她们歌里加了一小段二人转。
在没有偶像和影视的年代,二人转就是东北人最早的“百姓大舞台”。
存在了三百多年,这种艺术形式贵在亲民,也被认为是俗文化。
但因为重在用唱腔表达情绪,一部戏就是一个故事,二人转给那时的人们带来了情绪价值。
让二人转开始在全国范围流传的,就是赵本山和他的团队。
1990年,赵本山《相亲》在春晚爆红,这也是他第一次上春晚。
他和他的小品因幽默辛辣,登上了百姓舞台,成为日后东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志之一。
后来,赵本山创立了小品和电视剧构架的“刘老根大舞台”。
他在本世纪初提出过“净化二人转”的理念,借刘老根大舞台继续发展二人转。
作为一座开在繁华地带的剧场,“刘老根大舞台”在演出以后,又迅速缔造了“刘老根宇宙”。
2002年,电视剧《刘老根》热映,风行一时,成为东北流行文化的新标志。
赵本山担纲的小品,也在接下来的年月里,成为中国人最深刻的春晚记忆。
至今大家都记得“卖拐”和“下蛋公鸡”,却时常忘记十多年已经过去。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东北还开出了一朵至今盛放的摇滚妖花。
他们的大胆不止于女装和花袄,还在于又“收编”了二人转。
这支乐队就是二手玫瑰,主唱梁龙是齐齐哈尔人,数次凭浓艳的造型成为视觉中心。
2003年,他们发了第一张同名专辑,那首《允许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就收录其中。
二手玫瑰的出现,力证东北除了二人转和小品,还有自己的摇滚。
记得我第一次听《仙儿》,开腔的二人转就给我整蒙了。
谁知一连串唢呐更把我震住,听完只能感叹一句“摇滚还能带二人转玩啊!”
仙儿音乐:二手玫瑰乐队 – 一枝独秀
别家乐队在抒发“世纪末情结”时,二手玫瑰“东边不亮西边亮”,悠游自在唱他们的摇滚二人转。
如今提到东北摇滚,把二人转刻入血脉的二手玫瑰当然是现象级的标志。
二人转、小品这两种艺术形式,可贵在挂起了东北味的招牌。
到了二手玫瑰这里,东北味有了摇滚的神采。
2004年上映的这部《马大帅》,就完全是哲学层面的东北味了。
其实《马大帅》的国民度稍稍逊色于《刘老根》。
我一开始注意到这部电视剧,是因为它衍生了大量魔幻的二创剪辑,比如跟万青的混剪。
最近因为《漫长》埋了“范德彪”彩蛋,《马大帅》又被没尽兴的大家拉出来回味。
这部剧胜在台词的黑色幽默和前卫,不少台词依旧是今日世界的写照。
“东北弗洛伊德”、“马家堡子文学”变成梗,在网上病毒式传播。
就像“嘴替”成为现在通用的语言,幽默冷峻的“东北梗文化”也被用来传达一些心照不宣的冷嘲。
和我们区别不大,“王响”们想说不能说的,也许在《马大帅》的年代就被说过了。
说了也没用,但没用还是要说;毕竟想说的不能说,是多么落寞的一件事。
最近,还意外地看到宝石老舅上《说唱巅峰对决》被淘汰。
我第一反应,是他那首土遍全国的东北土嗨《野狼Disco》。
结果发现这首歌是2019年的,竟然也是时代的眼泪了。
大碴子口音,接上不伦不类的粤语,歌词乍一看也土潮尬,还隐约有一丝油腻。
继二手玫瑰作为东北摇滚代表后,《野狼Disco》接棒,勉强开辟了东北说唱的天下。
野狼Disco(feat.陈伟霆)音乐:宝石Gem;陈伟霆 – 野狼Disco(feat.陈伟霆)
只不过它在那一年火遍短视频,变成了土嗨素材。
其实歌词里的舞厅、的士高、BB机土归土,也是老舅这一代人的东北回忆。
不过,他选择用一种更娱乐的方式讲出来,听这首歌的人也单纯当个乐子。
再回到最近大火的“东北地下偶像”,会发现过去台下的观众是下岗工人,今天台下的观众是待业宅男。
时过境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普遍忧虑,所以才有不同的疗愈方式。
所以这片土地上,我们看到了二人转、小品、摇滚、梗文化、土嗨、女团先后登场。
东北的百姓大舞台一直喜闻乐见,但也越来越魔幻、越来越疲软。
魔幻背后是不可言说的隐痛,所以隐喻成了新的语言。
因为隐喻看得出背后的心事,所以自嘲又迭代成了新的语言。
东北百姓大舞台本身的每一次自嘲,都在撕开同一处旧疤。
后工业时代的消解也罢,鬼畜也罢;猎奇也罢,媚宅也罢,轮番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演。
这些表象掩盖的是一代代积累的落寞沉重,背后都是同一片反复的溃烂。
不过自嘲也罢,自娱也罢,找乐子已经是沉重生活中的一支强心针。
千言万语,只能回到这些年的东北百姓大舞台本身,然后化作一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表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刘老根大舞台。
有,总比没有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