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华语经典歌曲」,抽空把罗大佑的歌听了一遍。
他首张专辑,豆瓣评分高达9.5的《之乎者也》,在我耳机里反复循环。
1982年发行,今年迎来了40周年。
很多乐迷在网上开始庆祝了。
四十年来,华语乐坛涌现出太多经典。
各个领域,各类风格,百花齐放。
但只有《之乎者也》,堪称无法复制的神作。
没有罗大佑,华语乐坛恐怕硬不起来。
前无古人,可能后也不会有来者。
当年台湾评“百佳唱片”,它当之无愧排在了第一。
于罗大佑而言,是他站在时代风口,发出的无尽愤慨和思考;
于华语乐坛而言,这是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辑。
《之乎者也》开启了华语流行乐新纪元。1982年正值民歌运动末期,彼时民歌盛行、曲风单一,罗教父却告诉世人,我们唱歌,不一定非得唱不痛不痒的抒情歌。
那些浓烈的家国情仇、那些青春岁月的感慨、那些对当局犀利的讽刺,那些集体的个体的关怀,全部化为音符,他不朽的情怀吟诵至今。
相信再过40年,《之乎者也》依然是不倒的一座里程碑,感染一代代听者。
《之乎者也》收录了10首歌(台湾版)。
《鹿港小镇》、《恋曲1980》、《童年》、《错误》、《摇篮曲》、《之乎者也》、《乡愁四韵》、《将进酒》、《光阴的故事》,《蒲公英》。
这些歌都是他从学生时代作品里精心挑选、打磨出来的作品。
呕心沥血,首首经典。
出版之路很艰难,那时人们习惯了“风花雪月”这类歌,罗大佑的批判和愤怒,不仅被唱片公司拒之门外,还受到了不少反对声音“思想偏激,误导年轻人”。
不被质疑的伟大,称不上伟大。
后来罗大佑在专辑介绍里,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表明决心:
“假如不喜欢的话,请回到他们的歌声里,因为这中间没有妥协。”
而后,人们提到《之乎者也》,批判已然成为了代名词。
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之乎者也》、《鹿港小镇》。
“之乎者也”这个成语原是为了嘲讽读书人只会卖弄才学,没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歌曲《之乎者也》将嘲讽目标放大到了整个社会群体,歌词直白又有力:
“现在听听我们的青年他们在讲什么,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们怎么做;剪刀等待之,清汤挂面乎;尊师重道者,莫过如此也。”
表面来看,罗大佑是在说青年们缺乏内涵,不会好好说话,但后半句话锋一转,矛头指向了当时的教育体系。
“清汤挂面”是学习统一的发型,学生们留清一色的发型,说毫无违和的话,这难道不是思想的禁锢,人性的禁锢。
这一首歌里,罗大佑引经据典,搬出了中国古代先贤,但没有鼓吹孔孟之道,而是对本本主义的揭露。
不去思考事物本质,只是一昧循规蹈矩,不可取。
《鹿港小镇》则是对时代更迭的一种哀叹。
鹿港小镇位于台湾省中部,彰化下面的一座小镇。
多年前,罗大佑遇到了一个来自鹿港的洗车小伙,与之攀谈许久。
在小伙口中,家乡贫困落后,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台北谋发展。
可即使劳务多年,他们依然觉得自己是外乡人,融入不了台北。
逃离了家乡,却逃不了贫困。
传唱度最高的一句歌词“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正是对发展不平衡的批判。
大都市的光鲜亮丽,注定与外来的小镇青年无关。
除了贫富不公,这首歌还有对“经济与文明”的思考。
又一句歌词写着“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
台北象征现代化,鹿港代表一种淳朴的文明。
罗大佑毫无保留地在歌里表达出了自己的担忧:文明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后者则必定会被前者所滞碍。
诚然,批判精神是《之乎者也》的内核,却不是全部。
这张专辑里,上有集体主义的反省,下有个体主义的情怀。
青春、校园,童年这类颇有怀旧色彩的主题也在其中。
传唱度最高的两首《童年》、《光阴的故事》。
《童年》是一首旋律轻快,歌词写实,情感真挚的歌。
写这首歌时,罗大佑在医学院读书,没有榕树,也没有池塘,在一个普通的地方,他浮想联翩,谱出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
《童年》影响力大不必多说,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感染力足够渗透到各个人群。
小孩听,会不自觉地笑,因为歌里唱的是他们经历的当下;
成人听,会莫名地酸楚,因为歌里唱的是他们回不去的曾经。
每个年龄段,都有不一样的体会。
《光阴的故事》也是一首经典的校园民谣,27岁的罗大佑已具备游吟诗人般的多愁善感。
与《童年》相似的是,两首歌同为写实风格,让“青春”瞬间具象化。
“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
光阴无声,青春无形,可罗大佑却用忧愁的笔触,道尽青春逝去之无奈。
罗教父的作品,自带一种大气磅礴,他像一个先驱者,以超前的观念,窥测人世间的悲欢哀乐。
作品高度取决于一个人心境,他从不拘泥于条条框框里,歌颂也好,嘲讽也罢,始终保持着清醒又独立的思考。
身在民歌运动历史下,罗大佑却用一句“风花雪月之,哗啦啦啦乎”传达了自己鄙夷的态度。
但又得承认,他也深受民歌影响,《之乎者也》里便有几首民歌佳作。
其中以《乡愁四韵》和《错误》为代表。
《乡愁四韵》是余光中的诗作,罗大佑为此作曲,做出了同名歌曲。
罗大佑谱曲,去繁就简,格外内敛。主要配器只有吉他,却拟奏出了古琴一般的悠久韵味。一次拨弦,一声低唱,诗与曲的结合,完整地唱出了游子心声。
乡愁是什么?大概就是字字不见思乡,字字又都在说还乡。
《错误》则是根据郑愁予同名诗而作的歌。
罗大佑在抒情曲式上加入了摇滚编曲,以及各类西洋电子弦乐。
3分钟之后,你能很明显感觉风格的迥异。
先锋、前卫。这似乎是宣告民歌时代结束的一种仪式。
《之乎者也》发行后一年,斩获了14万张销量的成绩。
这在当时,已然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有人质疑他,但更多人把他视为青年领袖。
此前从未有过这样的专辑,曲风多元,涵盖了摇滚、雷鬼、民歌,流行等等;
最重要的意义是“开创性”,他赋予了流行乐更多可能性,打开了流行乐新格局。
跳出亘古不变的“小情小爱”,真正深刻、强硬的东西,才经得起时间考量。
此后40年,华语流行乐迎来了它的蓬勃发展。
将时代扛在肩上,凭风雨飘摇,坚定前行的罗大佑,他是真正伟大的一小撮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