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结束了,今年哪个节目是你心里的白月光呢?
婀娜多姿的《茉莉》舞,甄子丹、吴京精彩的武术表演,还是杰伦堪比MV的《莫吉托》…
果酱君最感动的是成龙、李玟、张韶涵、高伟光、李易峰等人献唱的《明天会更好》 。
说实话,今年有这首歌我一点不意外。
春节晚会,既有对未来一年的展望,也有对过去一年的怀念。
如果2020年要选一个关键词,我会选“艰难”。
新冠疫情、澳洲大火、东非蝗灾…
地球之灾难,全人类之殇。
如要再选一首歌告慰去年,我一定选《明天会更好》。
没有一个严冬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来年春晚花开之季,我们都该相信,明天会更好。
这首歌我从小听到大,少说也有几百遍了。
可昨晚再度倾听,我仍感动的说不出话。
以成龙为首的众多明星,他们声情并茂地演唱。
残疾艺术团们,整齐划一的手语表演。
背景的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以及盛放的樱花。
小女孩手上的“中国加油,万众一心”。
以及,大屏上各个地区、各个职业的人一起合唱。
从演唱层面来讲,这是一次很成功的融合。
龙叔声音沧桑、李玟转音惊艳、张韶涵声音温柔、朱一龙声音饱满…
谁也没有刻意炫技,谁也没有拖沓。
从节目编排层面来讲,也足够打动人。
别出心裁地,请了很多普通人一起参演。
不难看出,这场演出,正是送给疫情中奔赴在前线的最美“逆行者”。
整场下来,赚足了观众泪水。
作为发行了35年的一首老歌,《明天会更好》大家应该都知道。
作为国内公益歌的天花板,真正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整首歌由浅到深,由内到外,传递了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希望。
编曲激进、大气,歌词温柔、有力量,无数明星翻唱过,历来公益场合都少不了它。
不过写出这首歌的罗大佑,以及背后的渊源,想必所知者不多。
1982年,联合国倡议“捍卫和平和保障人类的未来”得到100多个国家支持,那一年也被誉为“国际和平年。”
那几年,非洲正在遭受20世纪最大饥荒的荼毒。
无数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另一边,欧洲数十位歌手联合,制作了一首单曲《他们知道今天是圣诞节吗?》,将所得的善款全部捐于非洲。
没多久,迈克尔·杰克逊,召集了45位美国歌手,也制作了一首歌,呼吁大家援助非洲。
这便是著名歌曲《天下一家》的创作起源。
正有了这么多音乐人的发声,全世界才意识到非洲险峻的局面,施以援手。
欧洲公益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内也深受感染。
《明天会更好》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
不仅如此,以罗大佑为首的发起人,也召集了60位华人歌手一共演唱。
那一年,齐秦26岁,蔡琴28岁,费玉清30岁…
港澳这边,另一群歌手合唱了粤语版的《明天会更好》。
有林子祥、谭咏麟、张学友、张国荣、梅艳芳等。
那个没有百万修音师,没有假唱的年代,一切都刚刚好。
当时唱歌的人,有的如今已不在人间,有的两鬓斑白,有的退出歌坛,但他们的歌声以及精神将永存听者心里。
音乐有无限大的能量,它往往可以给千千万人带来生的希望。
这也是罗大佑创作《明天会更好》的初衷。
上网冲浪时,我看到这样一条评论,瞬间感到戳心。
“这首歌让这些明星如长青不老松,永驻国人的心间,期盼当今应再有此佳作。”
除了感慨青黄不接之外,我更敬佩那个时代音乐人坚定的信念。
为时代发声,为自由发声,为自我发声。
举罗大佑而言,说他是华语音乐之父也不为过。
继续说这个首歌,几年前滚石流出一份《明天会更好》原版手稿。
上面记录了罗大佑手写的初代歌词。
两版对比,发行版辞藻优美,有李寿全、詹志宏这样的词人坐镇,自然传唱度更高。
罗大佑版少了几分煽情,多了几分针砭时弊,更符合当时局势和社会形态。
一个真挚的创作者,不能脱离现实。
这是罗大佑的风格,嬉笑怒骂间,怀有对人间的大爱。
不过遗憾,由于某些原因,他的词没过审,被毙掉了。
纵观他的作品,有大到对时代、人性的观察。
有小到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思考。
上到时代变迁,下到普通人的悲欢哀乐,从历史维度到个人维度,他都运筹自如。
他人还停留在“见自己”时,罗大佑已经到达了“见众生”。
不论乡土气息十足的民谣、还是抒情类温情歌、批判类“禁歌”。
他都游刃有余,独树“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音乐风格。
来自内心的底气、才气、豪气,支撑了罗大佑的所有创作。
这种大义凛然、无愧于心,才能写出《明天会更好》这样大气磅礴的歌。
这种精神底色,任何时代都欠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