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海马。
最新的一期《十三邀》前两天已经上线,本次邀请的嘉宾是五条人乐队。
说起这支乐队,想必很多乐迷们都是通过《乐夏2》才了解他们的。
而五条人也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作品内容的思辨性以及音乐性,在流量的加持之下,得到了现象级爆火。
在此之后,他们演出场场售罄,抢票时手速和网速缺一不可。
甚至还有一部分狂热乐迷,专门坐飞机去往另外一座城市观看五条人演出。
广告代言、商务合作更是应接不暇。
对此,很多老乐迷就开始担心:
他们是否被过度消费?
他们会不会被金钱冲昏了头脑,之后无法好好创作了?
那么在本次许知远与他们对话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完全是自己多虑了。
五条人火到出圈是一个偶然,热度随着时间消散也是必然。
他们早有心理准备,最终依然还得靠作品说话。
代表底层人民,歌唱庶民的故事,就是五条人的杀手锏。
乐队的核心成员阿茂和仁科皆是“野路子”出身,所以相比于那些科班出身的音乐人,他们并没有很完善的乐理知识体系。
创作时,更多的就是凭借感觉。
但这也不奇怪,因为本身五条人的气质极为贴合,随性、洒脱、不受约束……
开头部分,鼓手长江是这样评价他俩的:
“不按常规性地那么编,音乐上面他们没有别人的影子。”
随后,前任贝斯手牛河又说:
“他们俩但凡会一点点乐理,写出来的旋律都不会这么好。”
很多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的音乐人,往往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
将自己锁在一个极其固化的创作模式或者套路中,无法跳出。
即便拥有高超的技术以及丰富的元素,也掩盖不了内容空洞。
当然,我这里也不是说科班出身的音乐人不好,只是说“你的理论是否可以百分百的为创作服务”,而不是“创作为理论服务”。
但像仁科和阿茂这样,完全凭借感觉写歌,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往往就是他们作品的闪光点。
许知远告诉观众:
“他们是非常好的庶民文化的象征,因为这个时代其实没庶民,有网民,所以他们珍贵。”
因为仁科和阿茂都是来源于底层,从小在县城长大,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均来源于此。
很多乐迷都说,从五条人的音乐里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么原因只能归结于两个字:“真实”。
“当然我不喜欢口号式的东西,比如有一些歌曲的情感抒发,他可能是很老套,未必真诚,未必真实。”
他们的作品并没有飘忽不定,而是落在实处,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通过故事来表现思辨性,这就成就了他们音乐的普世价值。
“很多哲学家思考问题很先锋,一旦他思考的不是生活规则稳定下来的那个问题,好像都挺先锋的。”
“但是我恰恰认为,要把先锋问题变成日常问题。”
哲学也好,艺术也罢,其实都来源于生活,没有那么神乎其神。
让它们以最通俗易懂、感同身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这才是真正的“庶民文化”。
乐队火了,声音也就杂了。
看着他们票价上涨,场次增多,商务代言也愈加频繁……
大家都怕他们“误入歧途”,陷进资本洪流无法自拔。
但从后边的访谈中,他们虽有爆火之后的喜悦,但是大部分时间依然保持清醒。
五条人一直都在进步。
从《乐夏》结束之后,五条人所有成员基本上没有休息过,音乐节、巡演、商务活动……
对于这种状态阿茂和仁科则是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阿茂慢慢开始烦躁、厌倦这种生活。
比如接受媒体采访时,每次都要回答一样的问题,令他排斥。
“一下子火了之后,就各种采访,后来都有点疲倦了、腻了。他有一些问题,有问你拖鞋什么的。你想,拖鞋在我们这真的是……”
确实如此,接受各大媒体采访时,很多记者都在问一些表象且重复的问题。
关于拖鞋,阿茂不知已经回答了多少遍……
即使如此,他们却依然还在问。
而仁科则是除了名利带来自己短暂性的欢愉,他更加沉溺于这种新鲜感。
乐此不疲。
“比如人,他喜欢收到礼物。其实要给你新鲜感,就是说你在拆的过程,你期待这个过程。”
他们俩没有孰对孰错,正确的该是如何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找到支点,做到平衡。
但当初他们决定去参加这档节目之前,确实也是因为乐队遇到了瓶颈。
仁科和阿茂合作多年一直不温不火,音乐方面也没有巨大突破。
所以,想借此在包括音乐的各个方面,寻求一些新鲜刺激。
第二季《乐夏》开始招募时,仁科和阿茂一再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否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但最终为了乐队可以良性发展,做出突破,他们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就搞不好它可以带来新的生机,就对音乐上的,哪怕是破坏性的。”
“是福是祸不知道,试一下,‘灾’后重建,哈哈哈。”
之后,阿茂也表示,当时他们的瓶颈很大,大到一辆卡车都可以开进来。
独立乐队参加综艺,是从自己熟悉的舒适区前往另外一个陌生环境的一次尝试。
即使再小众的乐队,也会有得到大众认可的潜在心理。
五条人也一样。
仁科认为,一直维持一种状态是不对的。
像个冒险家一般,探索一下未知领域也未尝不失一种好办法。
当许知远问他们是否会在过程中产生恐惧时,仁科只是带着笑意回答道:
“我没有恐惧。”
“有时候穷得跟‘狗’似的,我都没恐惧过。”
难得可贵的是,现在他们成功破圈被更多人熟知,但依然没变味,甚至可以依然没有迷失。
通过仁科的话术,也体现出他们满满的哲学意味。
大家回想起去年的夏天,五条人一直在挑战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规则”,从不按套路出牌。
现场临时改歌、出人意料的talk环节、连续被淘汰随后再被复活……
每一个环节似乎都被附上了魔幻的戏剧性。
当许知远问起他们到底靠什么吸引乐迷时,仁科戴上了墨镜,举了一个极其恰当的例子。
日本摇滚音乐人灰野敬二,无论黑夜还是白天都会带着墨镜,和导演王家卫一样,这已然成为了自己的标志。
但有一次,他和乐队在烈日炎炎的室外演出时,他竟出乎意料的把墨镜脱下,颠覆了大家的想象。
在日常中制造极端,打破大众认知,这就是他们破圈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了,仁科表现出的“打破规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而是要在规则当中,相对做一些并不常规的事情。
平淡无味的生活中,我们需要“走神”。
“规则代表理性的话,就是一个完美的苹果,但也有千千万万不一样的苹果。我不是要反对那个完美的苹果,而是要承认完美的同时,你也要承认千千万万具象的东西包围着它。”
而这些并不完美的,可能才是最有意思的。
在仁科看来,他需要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尽可能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人类从单细胞动物一直进化到现在的模样,在这种来之不易的状态之下,为什么还要活得无味呢?
这种打破传统的生活态度,也促成了五条人是一支不停向前进步的乐队。
大家也不必担心他们过度商业化,因为他们有自己对当下的思考。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虽然现在是独立音乐圈顶流,但你也不可否认大家的关注点,并不是只在音乐层面,可能更多的是在于他们的“娱乐性”。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五条人的音乐依然是属于小众。
和烟花一样,他们的热度也是只短暂的,虽然现在享受着Rockstar一般的待遇,但最终他们还是得回归到音乐本身。
节目的最后,仁科和许知远盘坐在街上说了这么一番话:
“我还想写英文歌,我还想拿欧美市场那美国市场,要征服全球,等着瞧吧。”
“也许是开玩笑。”
虽然不知道未来怎样,仁科是否在开玩笑,大家倒也不必忙于思考,等到问题出现他们再告诉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