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晓松,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话痨,啥都敢说。
但是话说得太多,势必会被人留下口舌,容易被人抓住小辫子。
前段时间,高晓松被骂被迫提前关闭直播间的事件,就让我感受到了网友对于高晓松这个人真的是恶意满满。
当时的舆论都比较偏激,大家众说纷纭。
仿佛因为这件事,高晓松一下子就成了全民公敌,所有人对他的负面情绪都一下子被激起。
1
最近莉莉安在高晓松的微博发现一条评论,似乎是他对这次直播翻车事件的正面回应。
10月14号,高晓松发微博宣传北京晓岛的两场分享会。
于是有网友在高晓松微博下面评论:“开个直播吧,外地的学生也想听分享会。”
结果某位网友回复道:“大紧对直播有阴影了,有次直播被喷气走了。”
原来高晓松在某次直播时被直播间的网友轮番谩骂,导致直播还没有结束就提前关闭了。
那么,高晓松究竟是做了什么,才被网友骂成这样?
惨到让高晓松都对直播产生阴影了?
不了解情况的网友可能现在还一头雾水,莉莉安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发现这就是一场大型的互联网闹剧。
6月28日,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蜻蜓FM发起的“名人读名著”,高晓松作为总策划,也在直播中做了分享。
本来应该是一场氛围良好,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正能量直播,却没想到硬生生被网友们整成了一场直播惨剧。
果不其然,第二天高晓松就被网友们骂上了热搜。
微博上对高晓松的骂声也是一篇,网友们贴出当晚高晓松直播间的网友评论截图。
仅一张莉莉安就已经感受到了满满的恶意,这些评论确实有点“不堪入目”。
在一片骂声中,高晓松提前关闭直播间,结束了这场尴尬的直播。
被网友骂到中途关停直播的,应该也就高晓松了吧。
而即使高晓松关闭了直播,骂声依然没有消失。
网友们继续不依不饶,一路从直播间骂到了微博。
但也正因为这件事,让不少路人对高晓松招黑这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不知道大家对高晓松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但不得不承认,他肚子里是有点东西的。
相信很多人认识高晓松,都是那首《同桌的你》。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只要这首歌的旋律响起,大家的脑海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青春时代的美好和纯粹。
那些青春期的小懵懂,那些关于暗恋的小美好,那些欲说还休的小情愫,纷纷涌上心头。
高晓松写的几首校园民谣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是因为那真诚质朴的歌词,和旋律优美的小调。
优雅和缓、清新简单的吉他声,真的太容易勾起大家美好的青葱回忆。
音乐之后,高晓松的事业全面开花。
其中,他文化领域也博得一席之地。
《晓说》就是比较成功的,带有高晓松专属标签的脱口秀节目。
高晓松知识面很广,对历史、文化、音乐、电影等方面都有很深的了解。
在节目中,高晓松每次都会就一个话题谈天说地,有点像几个老友的饭局闲聊一般,听众门槛不会很高,所以十分受欢迎。
但也正是这档节目,让高晓松慢慢地“跌落神坛”。
听过《晓说》的朋友应该都发现了,高晓松的话匣子打开之后就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有点口无遮拦。
但是话说得越多,就越会犯错。
从下面这条网友对高晓松的评价中,我们就能看出,如今看不惯高晓松的那批人,大多是因为他在节目中无意或有意表达的言论。
《晓说》中的大部分言论都极富高晓松的个人特色。
对于个性化表达这块,高晓松很容易能给喜欢他的人一种幽默且高知的印象,反之也会给讨厌他的人喷他的机会。
我在网上看过一份网友整理出的高晓松部分言论,这些言论不排除断章取义的成分。
但不管聊到什么,这些话出自高晓松之口,就显得格外刺眼。
于是网友们就抓住这些点,使劲抨击高晓松。
其实,高晓松做了那么多谈话节目,随便挑出一句话,都能让“明察秋毫”的网友找出漏洞。
单拿“国籍”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指着高晓松的鼻子大骂三天三夜了。
有人扒过高晓松在节目中透露自己在美国大选期间,给奥巴马投过票。
虽然不知道发表这样的言论是否存在炫耀吹牛的成分,但却实实在在为自己招了不少黑。
虽然后来高晓松曾不止一次澄清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无论是微博还是其他公开场合,高晓松从未放弃过解释。
他甚至还通过加入九三学社这件事,来证明自己“中国人”身份,因为九三学社不接受外籍社员。
但网友们似乎并不愿意买账。
如今的互联网信息化让网民成为最容易煽动的一群人,人人都靠一张嘴,就能把活人说死。
关于高晓松国籍的问题,不少人表示有点搞不清楚,这似乎比侦探小说还要扑朔迷离。
3
其实对高晓松过于批判,莉莉安真觉得大可不必。
特别是那些专门去直播间骂人的,讲真的,这种行为也好不到哪里去。
你在批判别人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的这些行为是有修养的人能干出来的吗?
我觉得下面这位网友就很理智。
当晚的读书会,高晓松并没有发表什么不当言论,想看就看,不想看就关直播。
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非要把场面闹大,闹到鸡飞狗跳,人尽皆知才善罢甘休,真没必要。
真的,想要了解一个人,不应该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获得,也不应该轻易听信别人添油加醋的话语。
只有足够了解这个人,你才有评价他的资格。
我不否认高晓松肯定在某些时候,某一阶段有过言论过失,但是这些是否被过分解读了,谁又知道呢?
毕竟某些节目中,高晓松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灵魂。
在家庭教育方面,说他是书香世家一点都不过分。
优秀的家世背景让高晓松从小接触的东西,就比普通人要多得多。
所以看到的和思索的自然比我们更深更远。
经过直播翻车之后,我想也给高晓松上了生动的一课。
无论什么时候,说话还是要过脑子的。
因为不知道未来的哪一天,你就要为你曾经所说的话承担后果。
成在一张嘴,败也在这张嘴。
我们主张自由表达,但也要时刻保持谨言慎行。
因为像高晓松这样,从全民吹捧到人人喊打,真的可能就一朝一夕的事,毕竟现已不是从前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