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爱。
前天是电影院的第一天复业,我下班后匆匆赶到电影院。
今时不同往日,前来看电影的人寥寥无几,和以前门庭若市的景象大相径庭。
影院门口满墙的防疫宣传和一桌子的防疫物资格外显眼。
出乎我的意料,放映厅内前来观影的人比我想象的要多,最佳观影的区域已经全部坐满,人们戴着口罩相隔而座。
电影《第一次的离别》是电影院复业后第一天就上映的唯一一部新片。
我说过会和大家好好聊一聊这部电影。
导演是新人,主演是几个小孩子,而且还是低成本的小制作。
一部新疆儿童题材的小众文艺电影,居然敢站出来定档电影院复业的第一天,实在是有勇气。
直到看完之后我才知道,这部极为平淡朴实的影片凭什么能冲锋上阵。
《第一次的离别》里的镜头世界,真实,纯朴,有一股生命力和新鲜感。
它具有国产电影里所稀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新疆,让我们这群身处东部地区的人对新疆维吾尔族土著居民的生活终于有所了解。
《第一次的离别》并不是真的默默无名,其实最近这两年就拿过不少的国际电影节奖项。
曾获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的最佳影片和评审团大奖,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的最佳影片。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媒体关注电影人。
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提名、最佳导演处女作提名和最佳摄影提名,以及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单元最佳剧情长片提名。
这对于一个新人导演的处女作来说,取得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
影片以新疆男孩艾萨的日常生活为主线,讲述他和青梅竹马的发小凯丽之间天真烂漫的童年故事,以及他对患病母亲的感人母子之情。
故事发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这个县城位于南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部边缘。
这个地方对于我们来说,神秘又陌生。
艾萨妈妈被沙漠里的毒虫夺走了健康和心智,又聋又哑脑子又不清楚,身体虚弱常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父亲已不在年轻,艾萨小小年纪,不得不帮家里分担劳动。
艾萨家的生活过得有些艰难,妈妈没有劳动能力,一家四口只能靠着爸爸一个人种地才能有微薄的收入。
他和哥哥上学的同时也要帮家里干农活,还要轮流照顾神志不清的妈妈。
一张看似稚嫩的脸上,却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眼神中有着同龄人没有的成熟和坚毅。
艾萨的发小凯丽,家庭条件要比艾萨好一些。
家里有父母两个人的劳动力,能种上收成不错的棉花,偶尔凯丽也会和弟弟帮家里摘摘棉花,边摘边玩。
所以她能穿上漂亮的裙子,身上的衣服也总是比艾萨干净。
艾萨每天都很忙碌,爸爸要忙庄稼地上的活儿,哥哥马上要考大学课业很重,妈妈的生活起居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
做饭,喂药,梳头,扎头巾,然后抱一抱。
熟练得让人心疼。
他说:
“我什么都不害怕,就怕妈妈走丢。”
因为自己贪玩妈妈走丢,艾萨心急如焚,这个时候凯丽就会和弟弟陪着艾萨,穿越茫茫的沙漠寻找妈妈。
三个孩子形影不离,无话不说。
他们共同养了一只小羊,约定好每三天交换一次,到了时间就到对方家里把羊牵到自己家里养三天。
他们的生活条件没有多么宽裕,但他们孩童的纯真心灵是无价的。
然而,日子不可能永远岁月静好,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
哥哥要去外地上大学,一年只能回来一次。
大儿子一走,不堪重负的爸爸要把妈妈送到养老院。
凯丽的普通话太差,凯丽的父母重视教育,不想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于是决定将她转学带到外地更好的学校。
寒冷的冬天,他们喜爱的小羊又走丢了……
艾萨先后经历了与哥哥、与母亲、与凯丽、与小羊的离别。
《第一次的离别》这个名字,也是孩子们在学校上课的一篇汉语课文,正如他们对汉语一知半解懵懵懂懂,7岁的孩子对于离别的意义并没有太多的想法。
他们只是单纯地感到难过。
凯丽问妈妈:“可以不走吗?我舍不得艾萨。”
妈妈回道:“亲爱的,每个人,都要学会离别。”
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离别,只是当时的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第一次去幼儿园撕心裂肺哭着喊妈妈,第一次分班、第一次转学、第一次搬家,人生到处是离别。
因为整个叙事太过朴素,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缓慢,相当于一部半纪录片式的电影。
剧情显得特别平淡。
虽然淡,却做到了淡如甘泉。
呈现出的是真实的新疆生活,琐碎,平常,又和我们不太一样的生活。
那里有苍茫的大漠,壮丽雄伟。
有漫天的芦苇,摇曳多姿。
也有千年不倒的胡杨林屹立在荒漠之中,给这一片广阔无垠的土地带来最蓬勃的生命力。
美到叹为观止。
这些在新疆人眼里稀松平常的景色,对于我们而言却是一种心之所向。
他们生活条件并不是太好,每天吃吃面条喝喝稀饭,住在狭小的土坯房子里。
大部分家庭靠种地养羊养牛为生,大部分的父母因忙于农活而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因此大部分孩子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孩子们在学校会系统学习汉语,学不好汉语可能就意味着以后没有好的前途。
有的家长重视教育,比如凯丽的父母,他们希望孩子能学好汉语,走出这个小地方。
“我们不会说普通话,一辈子窝在这个地方,赚不到钱,改变不了未来。”
有的老人则思想保守顽固,不想让孩子接触到外界的诱惑。
忙碌了一天后,晚上邻居们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放声歌唱。
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仍然快乐。
夫妻之间表达爱意的方式是唱情歌。
动听的维语歌曲在我们看来极具异域风情。
这些都是源于导演王丽娜对故乡最本真的记忆。
“胡杨木做成独木舟,行驶在塔里木河上,驼铃声从塔克拉玛干腹地传出,千年的胡杨树叶沙沙作响,那是你从未想过的另一种生活,只在那种河水、沙漠、戈壁、胡杨勾勒的辽阔的原野,才能感到掠过的狂风其中的混沌和勃勃生机,我们的童年都是从这片土地衍生出来的,它负载着旷野的无序感。”
忆起家乡,王丽娜如是说道。
这部电影历经四年才艰苦完成。
半年的田野考察,一年的纪录片拍摄,两年驻地拍摄故事部分。
所有的演员都是素人,电影中的生活也是他们真实的日常。
真诚地重新建构和讲述生活,是导演王丽娜最想要表达的内容。
我们都会有相似的童年经历,也都会和大自然亲密为伴,然后不断地经历告别,最终成长。
成长的滋味、淡淡的忧伤、离别、友谊,不外乎如是。
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数不清的离别,天涯海角,各自奔波。
有时我们自己也回忆不起来,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离别“这两个字真正的含义。
可能从孩童时期面对第一次的离别那一刻,就是长大的开始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