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只要存在一天,就无法避免灾难。
灾难之下,什么最可怕?
谎言。
因为谎言背后意味着更大的灾难。
让被蒙骗之人踏入万丈深渊。
然而,一场场灾祸下,却不乏人用谎言粉饰太平,掩盖真相。
这种套路,历史上不计其数。
有一部剧,就赤裸裸展现了埋藏在灾祸下的谎言。
它就是《切尔诺贝利》。
根据现实改编,这部剧将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搬上了大荧幕。
在豆瓣拿下了9.6的高分,80%的五星。
它描述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是人性。
在灾祸下,有人因公行私,用谎言将无辜的生命,推入“陷阱”之中。
谎言下掩藏的人性之恶,坑害了无数人。
但在灾祸中,也不乏一群逆行者。
穿行于危险中,他们逆行而上,托起无辜的生命。
逆行之善,挽救了无数人。
灾祸下的谎言
《切尔诺贝利》这部剧,揭示的是一场灾祸下的滔天大谎。
这部剧狠狠地撕下了皇帝的新衣,将人性之恶赤裸裸地展示出来。
1986年的夜晚,号称苏联最安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了。
一声巨响,惊醒了无数人。
最先惊醒的是,核电站的工作人员。
核电站控制室内,警报声开始大响。一个技术人员匆忙跑进来大喊:“ 反应堆爆炸了!堆芯爆炸了!”
因为反应堆爆炸,意味着核辐射扩散,空气受到污染,核电站方圆百里的人,将会皮肤溃烂至死亡。
面对这一切异象,副总工程师迪亚特洛夫竭力否认反应堆爆炸,反而撒谎说这只是场火灾。
因为他正面临着职位的升迁。
所以,这位负责人大声地谩骂,下属被吓傻了。
其他下属站出来怀疑时,开除成了最好的威胁方式。
当勇气被凌辱,再也没人敢站出来揭示谎言。
当晚之所以出现事故,是因为核电站内部正在进行新测试。
事故一出,谁是责任人成了重要命题,自私的人性被放大了无数倍。
赶到现场的核电站厂长,将责任甩得远远地,以不在场的理由躲过了。
副总工程师则将责任,推卸给了总工程师。
因为当晚测试的方案,是由总工批准的。
对方也不甘示弱,直接将他定为测试的直接监督人,最了解情况。
责任像皮球一般,被踢来踢去。
在此刻,没人想着跑去前线求证真相。事故原因真与假,无关重要。
因为他们只想离责任远远地。
胆小、害怕承担责任的人性之恶,让谎言披上了“真实”的外衣。
假摇身一变成了真。
相比于责任,这三人更想的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讨论会议上,厂长一上来,就直接表明事故已经得到了控制。
当有人质疑事实比这更严重时,总工也来帮腔,表明危险控制在了核电厂内。
副总工更是坦言这是正常现象,企图将真实掩藏起来。
此刻稍微一个质疑,就能让真相浮出水面。
但当地最高负责人,没有选择质疑,在外部压力之下,一口咬定就是火灾。
而且为了避免大众陷入恐慌,需要封锁消息。
毕竟切尔诺贝利电站号称是这个国家的最安全的地方。
它更是苏联的机密,不能置于舆论中心。
这场事故需要悄无声息地解决掉。
为了防止消息误传,城市将要被封锁,禁止人员离开,电话线也要切断。
一个害怕恐慌,服从命令,再次给了谎言喘息的机会,真相也无从分辨。
在没有求证之下,这群人就给事故定了性,让谎言得以肆无忌惮地横行。
一次又一次的胆小怕事,将假变成了真,责任更是变成了无稽之谈。
人性之恶,将谎言这根导火索顺利点燃,“炸毁”了真相。
多年后,熟知这场事故的科学家,坦言谎言的代价,除了会让人将假误认为真。
更害怕的是,听多了谎言后,看不清真相。
最终只能在一个又一个谎言中,迷失自我。
而真相却被掩埋,无处可寻。
谎言下的受害者
因为一个人的谎言,这场灾祸死了无数人。
离核电站较近的居民区内,人们看到远处蓝光冲天,纷纷跑出来看热闹。
有的还推着婴儿车,带着孩子一起来围观火灾。甚至还发出赞叹:“可真美啊!”
现场没有一点儿紧张的气氛。
孩子们跳着在打闹,夫妻们依偎在一起,飘扬在空中的尘埃与核辐射一同降临。
此时的他们,殊不知已经暴露在了核辐射下,死亡近在咫尺。
而赶到现场的消防员们,被告知这只是场正常的火灾。
因此没一人佩戴防辐射的设备,直接暴露在核辐射之下,去扑灭大火。
甚至有消防员,直接上手触碰,掉落下来的有毒的石墨,好奇地问着同事:“这是什么?”
十几分钟后,回答他的是满手的鲜血。
触碰到石墨的手,瞬间流血不止,开始溃烂。
即使他带了防火手套,但核反应爆炸后的石墨,辐射源超出了人体几千倍。
现场的其他消防员,也没好到哪儿去。
有的爬上了房顶扑火,离辐射源更近,受到的伤害几乎是万倍的。
不少人开始脸部发红,仿若中毒一般。
远在千里的居民区,也没躲过这场灾难。
空气中弥漫的核辐射,悄悄地腐蚀了众人的身体。
不少人满脸通红,呕吐不止。
不知情的人们,就这样倒在了一场谎言中。
顿时,发病的人纷纷被送进了医院。
一场与死神战斗的局面,正式拉开。
一个父亲因为发了病,不能照顾几个月大的女儿,求邻居带着孩子离开。
他大声苦喊着:“求你赶快带她离开这里!”
但等来的是拒绝,因为对方的家人也正在重伤。
消防员瓦西因为爬上了屋顶灭火,病情太重,直接转到了首都莫斯科治疗。
而他的妻子露德米拉,为了照顾丈夫,也不远千里地跑到莫斯科。
但是没人严格地告诉她,不能近距离接触核辐射病人,会被传染。
核辐射泄露,依然是个禁忌。
因为官方宣称,这场灾祸的原因是火灾,而不是核辐射泄露。
不知情的人,又再次踩在了死亡的尖端上跳舞。
瓦西里与远道而来的妻子抱在一起,两人相视而笑,冲淡了悲伤的气氛。
但是死亡从来不会迟到。
没多久,瓦西里浑身皮肤溃烂,不能接触到阳光,被关在了防护室内。
因为医院人员紧张,害怕丈夫没人照顾的妻子,也紧跟而来。
为了安慰妻子,全身溃烂的瓦西里还开玩笑地说道:“我说过,有一天会带你来莫斯科看看的。”
最后她还是目睹丈夫死去,被钉在了钢铁棺材内,用泥石流掩埋住,害怕核辐射泄露。
因为照顾丈夫,已经怀孕的她也间接受到了核辐射污染。
最后她生下了一个畸形儿,只存活了四个小时。
像这样因为不知危险,而死去的人不计可数。
据官方统计,有9万人死在了这场灾祸中,27万人患上了癌症。
虽然这是一个个数据,但是背后却是无数的家庭,堕入了无尽的深渊。
希望不复存在,痛苦终身相伴。
逆行之人
在这个世道,有人自私只为自己打算,也有人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成为逆行之人。
谎言终究保不住火,这世间始终有斗士在与谎言战斗。
在中央的讨论会议上,科学家列加索夫坚持自己的见解。
这并不是场火灾,而是核辐射泄露。
因为看到资料的他,明白事故的严重性。
石墨的出现,意味着核电站的反应堆爆炸,核辐射泄露了出来。
列加索夫的坚持,最终让中央彻底认识到了事故的严重性。
为了拯救这场事故,列加索夫来到了核电站爆炸现场。
即使清楚近距离接触核辐射,会让身体逐渐衰弱,患上癌症,但他还是来了。
谎言一击而碎后,依然有无数的人冒着危险,逆行而上,来到爆炸的核电站。
因为还有无辜的生命,等待着拯救。
为了防止核电站的有害物质,流入江河中污染水源,必须有工人去核电站抢救。
这意味着要暴露在核辐射下,工人很有可能遭受病变。
但是这项极端危险的工作,依然有人愿意接手。
一群煤矿工人,知道了真相后,依然选择去核电站施工。
因为如果没人去,将会倒下更多的人。
拍着煤矿部长的肩膀,这群人接下了任务。
在灾祸面前,这样勇敢前行的人,不在少数。
核电站爆炸后,高温的岩浆将喷射而出,将会烧穿厂房地面。
而厂房地基全是爆炸泄露的反应堆冷却水。
当核燃料的岩浆与水触碰,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发生大爆炸。
爆炸后,整个东欧上空都会飘散着核辐射材料,从而成为人间炼狱。
为了防止这场灾难,必须有人下水松开阀门,排出冷却水。
但地基下的水,已经是重度核辐射污染区。
下水者的后果,可以想象有多惨烈。
这一建议提出后,对着领导,科学家咬着嘴唇痛苦地说道:“我们请求你允许杀死三个人。”
虽然万分危险,但三个核电站的员工说出自己的名字,站出来接下了这项自杀式的任务。
他们戴上装备下水后,就连手电筒灯光也因为核辐射过重,逐渐熄灭了。
三个人还是在水中前行,摸索着关掉水阀门。
因为他们身上背负的是,千万人的性命。
一场灾祸,因人性之恶,像雪球般越滚越大,坑害了无辜的生命。
但灾祸之下,也有一群人不顾生命,去拯救他人。
一群人泯灭了人性,而另一群人却心怀大义。
在现实中,剧中这群逆行而上的人,并不是虚构的。
他们全都真实的存在着。
多年后,有电视台特地采访其中一位矿工,有后悔过吗?
这位矿工直接来了句:“ 我一点也不后悔。”
哎……
看到这滚君真是心疼。
他们原本只是这场灾祸的局外人,但是却比任何责任人更勇敢无畏;
他们原本只是没什么文化的普通工人,却比一个个高级工程师更深明大义。
有时候人性比灾祸更可怕;
有时候人性又比太阳更光辉。
说来说去,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中,人类真正的敌人不是灾祸,而是人类本身。
最可恨的是,这样的历史,还在不断重演。
比灾难可怕的是谎言,比谎言可怕的是遗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