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奥斯卡隆重的拉开了帷幕,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小金人争夺战。
谈起奥斯卡的小金人,恐怕每一位演员都曾在家中的床上“拥有过”,不过比起小金人,本届奥斯卡最大的亮点就要说皇后乐队(Queen)和《波西米亚狂想曲》了。
当看到骚当和皇后乐队(Queen)合作表演皇后经典《We Will Rock You》开场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就已经无法抑制的回到了过去,只能说奥斯卡主办方这波开场回忆杀选的太漂亮了。
炸裂的开场,又是奥斯卡经典的全场起立鼓掌环节,熟悉的歌曲一首接一首,骚当的现场一如既往地稳,熟悉的梅校长穿着小白鞋,弹着吉他,这场致敬表演,必须给满分。
本年度的奥斯卡《波西米亚狂想曲》可谓是最大赢家,五项提名,四项大奖,这样的成绩真的是叫人不羡慕都不行了。
出演《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男主角拉米·马雷克 (Rami Malek)荣获最佳男演员的殊荣,影片中极尽还原牙叔的每一个细节,无疑是出色的,可小野总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还是不够“味儿”。
此外,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大杀四方,继续囊括了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和最佳音效剪辑等奖项,简直是不给其他电影活路。
如此骄人的成绩,相信大家都会好奇这部电影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殊荣和地位。
单从传记片的立场来看,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摇滚天团皇后乐队(Queen)的传记片,在一开始就已经站在了一个高的起点,作为观众而言,想要看到的,或者说必要看到的一定要有曾经的辉煌。
为了这部电影,皇后乐队成员全体出动,从乐队本身的视角还原。
对于梅校长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传记片,也是为了对这个已经逝去的老伙伴的追思,在导演布莱恩·辛格( Bryan Singer)的严格把控下,让这部传记片不再仅仅只是一部真实的回忆录,更是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真是的人。
获得多项大奖,其实是对整个《波西米亚狂想曲》团队的肯定和鼓励,而对于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而言,真正动情,真正感怀的其实是这部电影背后所蕴含的情怀。
怀念那个已经逝去的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怀念那个永远不再完整的皇后乐队(Queen)。
提起牙叔,一个传奇到无法复制的男人,他的一生精彩过也遗憾过。
无数的成就,数不清的奖项已经不用再去堆砌他的传奇,奖项、荣誉、称号在牙叔的一生中从不间断,他在音乐史、摇滚史等等都是别人不可超越的神话。
即使是这样的巨星陨落之后,这个世界的人们都还是会不停地将各种称号赋予他。
皇后乐队(Queen)的出现,真的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从喜欢音乐到喜欢摇滚乐,从兴趣变成了职业。
出众的才华让他在年幼的时候就已经不同于他人,嘹亮的音色成为了他终身的标志,四个八度音域让牙叔更加无可匹敌,仿佛每一场演唱会的上空都回荡着牙叔浑厚嘹亮的声音。
每一场表演都极具戏剧化的他,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大波浪卷儿,鲜艳的亮片紧身裤以及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舞台风格让他一直都是唯一。
绝无仅有的舞台风格让人沉醉,也让痴迷,自然而然的少不了会有人模仿。
同样在摇滚圈具有一定地位的摇滚变色龙大卫·鲍伊(David Bowie)曾经这么形容过他:“在所有演出层次达到戏剧化程度的摇滚歌手中,佛莱迪依然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人。”
舞台上的牙叔是那么的霸气张狂,性感迷人,而私下里的他却不喜欢过多的和不熟悉的人交流,所以牙叔的一生留给我们的采访少得可怜,我们更多地则是去怀念舞台上的那一抹不一样的烟火。
他的伟大和传奇不仅仅是他在音乐上面的才华,也包括了他的人生,他的一生也曾饱受争议,他的演出风格,他的创作才华以及他的同性恋身份,都是他辉煌人生的组成。
晚年的牙叔被病魔缠身,直到去世的前一天才公布自己的病情,一个伟大而孤独的人就这样陨落。
牙叔的离去,也标志着曾经那辉煌的Queen也不复存在了。
缺失了牙叔的皇后乐队(Queen)是不完整的,缺失了牙叔的皇后乐队(Queen)更难以创造出曾经那一首首经典传世的佳作。
影片的最后,也是整部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还原了那场经典的演唱会,当牙叔坐在那里,钢琴声响的时候,思绪就一下子拉回到了过去。
其实,这部影片真正成功的地方,是让我们想起了牙叔,回忆了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带给我们的精彩和难忘的回忆,这才是这部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最大的亮点。
最后,引用一句大卫·鲍伊(David Bowie)对牙叔的感叹:”他超越了极限,我只亲眼见过演唱中的他一次。结果,确实就像传说中的,他是一个能将观众掌握在手掌心里的男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