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10年、争议不断的曾轶可,新专辑到底怎么样?

流行 出道10年、争议不断的曾轶可,新专辑到底怎么样?

从“反对自己”开始,在撕开一切形容词后,从最单纯的音乐之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高楼大厦。

如果让你用几个标签概括自己,你会想到什么?如果让你描述身边人,你又会用到什么样的形容词?同学?同事?还是在绞尽脑汁后,想到某个浮于表面的词汇。

这就是当下时代的通病。我们已经没有耐心去了解一个人,哪怕是留出一个小时,好好听听歌。我们已经太习惯给他人贴上标签,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词汇标榜起来,就像精心装点一个漂亮的面具。

因为这样最方便,最快捷,却同样最为肤浅。

当人们彼此粗暴地互相概括时,每个人都活得谨小慎微,被迫经营人设,在维持神秘感与高级感的同时,却悄悄期待某人的坦诚相待。

值得吗?来不及细想,再耽搁片刻,我们就快追不上新的潮流了。

可是啊,最可怕的就是,在一地鸡毛之后,我们已经默认了人群为自己决定的价值观。

出道10年、争议不断的曾轶可,新专辑到底怎么样?

2009年,在《快乐女声》中获得的第九名后,曾轶可就这么懵懂地闯出了一片天空,跌跌撞撞地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出道10年、争议不断的曾轶可,新专辑到底怎么样?

九年后的2018年,她用一张《Anti!Yico》,野蛮地重新站在聚光灯下。这是一张洗去所有过往刻板印象的个人专辑,在快三十岁的年龄,她终于迎来了重新定义自己的时刻。

相比其他出道多年的音乐人,这张专辑并不像是一张风格统一的唱片。它太混合了,每一首歌的气息都独立而鲜明。即使她仍然需要来自优秀制作人的帮助,让她在编曲层面更加成熟,但那个歌词中跳出的那个女孩,已经迫切地展示自己,渴望尽情舞蹈。

就像唱片的第一首歌,《Need A Friend》,细腻而克制的情感自然地流淌在冷峻的声线下,两者形成的反差,精妙地构建了丰富的空间。

从前奏开始,模糊的吉他如同一团迷雾,诱惑听者慢慢走向她的歌声。而之后深沉忧郁的鼓点,让音乐的空间感迅速变得立体。电子元素的冲击与曾轶可的声线交相呼应,为副歌部分空灵的音色形成铺垫。而曾轶可自然的哼唱更是加分不少,当音符如潮水褪去时,她的声线仿佛还在空中盘旋。

回到歌词层面时,她的作词水平却还停留在支离破碎的辞藻。

忧郁,沉默,孤单,寂寞 

期待,有人,闯入,我生活 

也许他莽撞,但我会包容,会纵容

填补我的空白,但不是占据我的全

将一个女孩对友情的期待揉碎后,点缀在整首歌哀伤的基调上。这样的表达,有利于揉捏出复杂的情绪,但难以形成足够的画面感。

瑕不掩瑜,作为整张专辑的第一首歌,《Need A Friend》已经出色地完成吸引听者的任务,旋律和编曲都能在第一时间给大众留下精致的印象。

而紧随其后的《同类》,像是一首拉开序幕的歌,真正勾起我的好奇心,让我开始期待这张唱片隐藏的各种可能性。

以迷幻电子音作为开场,辅以典型的电子鼓点,制作人的编曲思路紧随潮流方向,连声线的处理,都巧妙地营造出距离感,就像镀上一层金属色泽,冷艳的质感扑面而来。

最让我惊讶的是,这首歌的段落中,大胆地插入了一段人声采样。短短几十秒,来自阿波罗号登月过程中与地面沟通时的录音,让我想起了好几首人声后摇。这样独特的处理,在当今的流行乐中非常少见。

在苍茫人海中寻找同类的过程,就像一座飞船孤独地在宇宙流浪。外面就是黑暗与冰冷,温暖火热的内心该需要多大的胆量,才能从身体里走出来,走进另外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勇敢地贴近另一个灵魂。

这些关于都市生活的残酷,在这张专辑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探讨。从立意而言,曾轶可的创作思路已经非常前沿。但仍然受限于写词功力以及流行乐的条条框框,在这首歌中,她的情绪仍然浅尝辄止。

尽张唱片以自我表达为核心,但曾轶可仍然用《私奔》证明了自己对流行风格的理解。而这首歌在网络上的爆红,同样给予了她新的曝光度,让她的美学追求在工业化的制造下得到绽放。

《私奔》的情感基调让曾轶可必须尝试用一种富有浪漫感的唱腔,去搭建柔和的情境。所以在主歌部分,她采用了自己最熟悉的音色去完成,与平淡的旋律一起,温和地铺垫情绪。但很可惜的是,当她开始步入自己最习惯的状态时,听众还是很难不想起曾经那个唱着“七月份的尾巴”的可爱女孩。九年前让小女生迷恋的绵羊音,在当下的华语乐坛,还能游刃有余吗?

而到了副歌部分

我们去巴黎铁塔 

我们去布拉格桥下 

我们去最浪漫最动人但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啊

响起时,缱绻的情绪如柔软的海潮,轻轻地拍打着每个人的心扉。

对我而言,这首歌的吉他碎拨也是一大亮点,忽隐忽现地,藏在丰富的乐器和字里行间。像是调皮的兔子跳来跳去,也像是每个人心中初恋的影子,在平淡琐碎的生活里突然出现,轻轻地拨动岁月的和弦,唤醒多年前,某时某刻最真实的眷恋。

出道10年、争议不断的曾轶可,新专辑到底怎么样?

曾轶可的作品里,也许没有澎湃的高音,没有起承转合的变化。但她的声音和旋律已经足够优美,就像冬日午后的阳光,轻快地跑到每个人身上,稍过片刻,温暖就慢慢流进心里。

大概是因为与《私奔》共享相似的情感,所以《Give You All》在编曲和歌词上显得有些平淡无奇。整首歌的编曲空间都是由钢琴撑起来的,缺少低音乐器与高音乐器的相互糅合。歌词也过于简约,主歌与副歌的区分度并不大,在破坏了新鲜感的同时,也降低了听者的音乐体验。

如果说前半张唱片让我感叹曾轶可的旋律直觉,可惜她写词能力的匮乏,那么《三的颜色》一扫我在歌词层面的遗憾,反而给予我崭新的期待。

相比唱片里的其他作品,这是一首最反“流行”的歌。毫无典型桥段结构的痕迹,编曲上甚至带有部分后摇的气息。宋冬野在编曲上为她注入了自己在《郭源潮》中已经驾轻就熟的处理,帮助她抛弃了流行性的包袱。当她可以站在自己最熟悉的立场上,去自然地勾勒少数群体的画像,她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以平静的钢琴声作为开场,夹杂时隐时现的电子音,这段编曲带给我的画面感,如同沉寂的深夜里一闪一灭的手机屏幕。而曾轶可在第一段的唱腔就哀伤得让人心疼,从她开口的第一刻起,这首歌的情绪基调便注定变得黑暗而压抑,就像她在歌词中描绘的,处于人群边缘的生活状态。

当她唱出“第三者的颜色是白色”时,突然响起的失真吉他声,就像点亮夜空的烟火。而恰恰是从这一刻起,整首歌最令人惊叹的歌词段落开始了。

第三者的颜色是白色 

它代表我爱你不求什么

我们相遇时其实就是分开时

我们拥有时就到了失去时

在整首歌中,曾轶可巧妙地利用四种颜色,暗喻了处于矛盾与压力之下脆弱的爱。正如这一段的核心,“白色”,不仅指代在爱情开始前的懵懂与对一切美好的憧憬,又像是在爱情结束时,每个人都陷入模糊而苍白的回忆。那一刻我们往往想不起具体的某些事,只有一开始勇敢的义无反顾,在多年后仍然如此清晰。

而后

第三者的颜色是黑色 

它代表我的爱是不被原谅的 

请你不要原谅我,一定不要原谅我

因为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并没有错

更直接地表达了被怀念包裹时的懊悔与愧疚。但这样的追悔却在三个连续的“我爱你”中结束。重复的词句沉默地藏起了所有交织在一起的情绪,留下了余音绕梁的空间。爱情是最纯洁的感情,它始于一个人的心,跨过遥远的距离,终于另一个人的心。爱情并没有错,只是复杂的现实让人受伤,让相爱的人逃不过心痛的时刻。

在人们的脑海中,紫色大概和浪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而紫色也完美地代表了浪漫,它是介于冷色与暖色之间的。恰如浪漫,在彼此拥有的那刻如此火热,却在渐行渐远时,在回忆翻涌时,冰冷地刺伤已经疲惫的心。

如果开始是浪漫的,过程是浪漫的 

那么结束时再悲伤再悲伤

它也是浪漫的

紧随其后的一句,却让我格外感慨。在感情愈发快餐化的时代,人与人却难以面对一段亲密日子的终结。我们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在离开时更加体面,如何让自己的背影显得更加“放得下”。我们好像失去了坦然面对过去的能力,好像更怀念旧情的那一方,就是狼狈的输家。

可和一个人分离,本身就是件悲伤的事。因为,“幸福和痛苦都那么深刻”。红色是心的颜色,也是心受伤时,流下的血液。

如果这是一个流行告别的时代,如果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好好说再见,那为什么不把过去的美好认真地珍藏起来,把那个终将被时光冲淡的身影好好留在心里。毕竟,坦诚而真挚的爱,曾经无比充盈地活在彼此对视的眼神里。假如就这么狠心地抛弃,在那些无家可归的夜里,它像孤魂一样游荡在热闹的城市上空,也一定渴望一个温暖的归宿。

别拒绝怀念,把悲伤的浪漫,痛苦与幸福,都好好留在心里吧。我们的灵魂,就是因为这些切肤之痛,滚烫的爱,才有了温度,有了重量。

在整张专辑中,《三的颜色》就像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前的歌属于偏流行性的创作,而之后的《黑色的路》、《守望星》、《I Need Love》、《爱是一切》、《午夜旅馆》,都是非常概念化的作品。它们的形式性更大于内容。很遗憾地,这些作品缺少足够的内涵,与编曲和旋律的亮点相比,它们仍然很难像《三的颜色》那样,值得一个听者反复咀嚼。也不会像《私奔》那样,只是随便听听就足够讨人喜欢。

有人说,在后面几首作品里,曾轶可的气质变得非常多元,像是窦靖童、陈绮贞、孙燕姿。但并非曾轶可刻意而为。在沉寂的这几年里,她并未停止创作,而是让灵感自然产生。如果几个月写不出来一首歌,那就好好耐心等待。

正如她在接受虎嗅网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创作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应该来自于她经历的人和事情,还有去过的地方,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不过专辑最后一首歌,《不如我们重新来过》,倒让我唏嘘不已。不知道她是不是从《春光乍泄》的那句著名台词里获得启迪,但这句话的确让我想起了为爱追悔的日子。28岁的曾轶可已经写不出19岁时的朝气与果敢,但她还保留着那时自己的纯粹与独立。爱一个人的赤诚,仍然像年轻时那样熠熠生辉。

出道10年、争议不断的曾轶可,新专辑到底怎么样?

2018年的曾轶可,用一张《Anti!Yico》,让自己回炉重造。如果说现在音乐圈的各位艺人,也被迫沾染娱乐圈经营人设的风气,那么曾轶可像是一个逆水行舟的冒险者,从“反对自己”开始,在撕开一切形容词后,从最单纯的音乐之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高楼大厦。

摇滚客

摇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

文章数
1232
阅读量
1049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