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秋天,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能想到的一定是刚刚好。阳光褪去了夏日的灼热,给微凉的秋风送来了几分温暖。
每每这个时候是否你也在问自己,这一切是否是你想要的刚刚好。
即使慌慌张张,匆匆忙忙,生活是否是想要的样子,是否是你想要的自由。
是否你也会暗暗的问自己你所期待的生活应该是哪样的?
他说:”今天忙到很晚,下班的时候星巴克已经关门了,只好跟客户约在新街口的kfc见面,快到门口的时候发现把重要的文件忘记在公司。”
于是最后因为时间太晚,和客户不欢而散,他说现在已经凌晨了,坐在出租车里,第一次发现南京的夜灯火通明。
是这么的美,同时也是这么疲惫和孤独。
这个时候司机服师傅的车载音响里播放着这首《生活》,一遍一遍的:
我不想这样活着
我不想这样活着
我不想这样活着
我不想这样活着
我不想这样活着
他什么也没多说,一首歌足矣让我读懂了他此刻的心情。
难道说生活本应该这样?知乎上有一个关于这个首歌的话题:当你听《活着》这首歌是什么感觉?
有个评论点赞最高的评论是:“我们很多人看似是为了追求的平淡生活,但是最后隐约发现,生活其实就是这个这样,但是当你挣脱现在的平淡的生活是投入到忙碌的生活时,生活并不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到最后生活就是折腾以及享受折腾。
慌慌张张 匆匆忙忙
为何生活总是这样
难道说我的理想
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时光
不卑不亢 不慌不忙
也许生活应该这样
“不卑不亢 不慌不忙,也许生活应该这样,难道说60岁之后才去寻找我想要的自由”,仿佛在郝云的歌里听出了几分坚定。
生活的意义大概就在于你选择怎么样的“生”,以及你怎样的“活”。曾经在网易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22岁从西南大学毕业,这是他第一次选择如何“生”,经历了人生第一首阶段的迷茫之后他选择回到山东老家。
父母给他安排了一份电视台的工作,这是多少人想要的生活,平静安稳。
但是心中自由的种子在每日每夜中生根发芽,26岁的他辞掉工作和朋友组建了支乐队。
在他眼里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活着,音乐就是这颗理想的种子,有了音乐也开始了自由。
可是理想真的能让生活自由吗?现实告诉他并不是这样的,乐队的演出并不理想,只能去一些民办的大学演出,演出费用根本就支持不了自己活下去。
30岁那年,身上的积蓄已经多所剩无几,也正是在那一年父亲患上了重病,钱是个好东西。就像郝云在《活着》中唱的:“都说钱是王八蛋,可他长的真好看。”
“唱完这场就不得不放弃了,自由就到这里了。”最后一场演出前,这个堂堂七尺男儿在台上留着眼泪说。
一个女学生给递了一张纸条:“我喜欢你的歌,压迫坚持梦想。”
他接过纸条紧紧的攥在手里,暗暗地收回开场前说的那句话没,决定还是要继续坚持梦想。
34岁那年,他欠了十几万的债,父亲也病逝了。
到最后折腾了生活一圈,也被生活折腾了一圈。
突然想起了之前刷屏的那篇文章《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生活》,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已经不在是生活,北京也成了外地人的北京。
当你选择为了理想而放手一搏,为了更好的生活选择北上的时候,你已经选择一种的“生”的方式,至于怎么“活”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真正的北京,不是眼前的钢筋水泥,它只是一座城,一座能容得下千万人,给千万人实现梦想机会的城。
他们不是在假装生活,而是真的在为了梦想拼搏。
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中的女主角陈可辛就代表千千万万在大城市中打拼的奋斗青年的缩影。
时间定格到2008年,陈可依是一名单纯又要强的四川小城姑娘,大学刚刚毕业,向往着去繁华的大都市北京。
投递了很多简历,满怀信心,但是现实很骨感,可依屡屡碰壁,她真诚单纯的回答并没有得到面试官的青睐,对工资的要求也是一降再降。
北京的生活并不是她曾经做憧憬的样子,无可依靠的她差点被自己的男同学侵犯。
有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举目无亲的可依这时候最想要得到男朋友的安慰,可是大赫却一直不接电话,好不容易打通后,大赫特别不耐烦,不等可依说出自己的困境,大赫提出了分手。
身无分文的她连一根热乎乎的烤玉米都买不起,行李箱孤零零的趟在地上,她在路边一边大哭。
谁又不是一边流泪一边努力生活着。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以梦为马,就真的可以随处可栖息。”
可是当时为了梦想,为了生活穿梭在人群中的时候,我们就像郝云在《活着》中唱的:“每天站在高楼上,看着地上的小蚂蚁。它们的头很大,它们的腿很细。它们拿着苹果手机,它们穿着耐克阿迪。上班就要迟到了,它们很着急。”
这一只只的蚂蚁难道不就是我们吗?
生活的意义可能也就是“生”和”活”吧!选择如何生,才能更好的活。
你选择如何过这一生,你就该学着去承受着一切。
如果累了,在夜深人静时,自己给自己缓解压力,第二天依旧奋斗,该做的事做好,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