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重温了一遍刘若英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想起了当时刘若英因为这部电影被网友怒斥“三观不正”,替她感到些许不值。
有人说她借这部电影表达了自己对陈升爱而不得的情愫,并指出剧中男女主人公“精神出轨”的行为是非常不妥的,从而上升到了对刘若英本人的恶意攻击,甚至谩骂她是“小三”。
然而,电影终归是电影。
如果把电影想要传递的那种细腻的情愫强加到创作者身上,那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是观影者本身一种狭隘的妄自揣度。
刘若英曾在那首《继续-给15岁的自己》里唱过
都不要放弃都别说灰心不要辜负心里那个干净的自己痛到想哭的时候 就让泪水洗掉委屈我们要相信自己 永远都相信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没有意义我们做过的事情 都会留在人心里会被回忆而珍惜有一天 我将会老去 希望你会觉得满意我没有 对不起那个 十五岁的自己
自始至终,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事业上,刘若英都是一个有原则有态度的人。
面对感情,刘若英从未逾矩,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她和陈升之间的故事曾令人唏嘘。但谁的青春不曾崇拜过别人,仰望过别人,为了那个人热血冲动过呢?
在她还是陈升手下的一个小助理时,便仰慕他的才华,倾心于他。而那个时候的陈升早已成家立业。
曾经在侯佩岑主持的一档节目中,陈升说刘若英就像风筝,不知已经飘到了什么地方。
刘若英听完便失控大哭起来,就像一个不知所措的小女孩,追问道:“如果我飞远了,你可以拉拉线啊,风筝的线永远在你手里,你一拉线,我就会回来的!”
刘若英曾在给陈升写的新书写的序里,写过这样一段细节。
大多数人都只看见你放荡不羁,自我中心。这我倒可以帮你澄清。如果你真只是他们想的那样,你不会十数年孜孜不倦,笔耕写歌。如果你真是那样的,不可能长久维持平静而甜美的家庭生活。
想起有一天你喝醉了,我开著车送你跟箫言中回家,途中,你突然惊醒大叫,要言中去便利商店买两颗茶叶蛋跟一个三明治。
言中问你:“阿升,你还吃得下吗?”你迷蒙中回答:“夫人交代,买回去给儿子的早餐。”那个倜傥潇洒的陈升不见了,这一个陈升有些扫兴,但这才是你最应该引以为傲的陈升!
不难看出,刘若英始终是懂陈升的,她既懂陈升的才气,更懂陈升最在乎的是家庭。
所以她从未动念要破坏别人的家庭。
在陈升放手那根“风筝线”以后,刘若英似乎也长大了,更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
面对事业,她从演员到歌手再到现在的导演,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她的内心却越来越柔软。
她说,“我从来不是偶像,不是让你们来崇拜或羡慕的,我们是来陪伴彼此的同温层。”
出道至今几乎零绯闻的她,就像是娱乐圈里的一股清流,一直低调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并不断尝试着挑战自己未知的领域,用她的作品去温暖所有人。
在刘若英自己导演的那部饱受争议的《后来的我们》里,很多观众只看到了男女之情,却忽视了她想要表达的另一种细腻的感情,那就是亲情。
电影里林父的那段亲情戏是最打动人心也是最催泪的,它刻画了一种最淳朴简单又无声的父爱,这也是刘若英想给大众传递的对亲情的思考,对为人子女的反思。
能将这段感情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与她自身的成长环境自然分不开。在刘若英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因为从小就没有拥有过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所以她比任何人都渴望亲情,对待亲情的感知也就更深刻。
她没有把这份不完整变成恨,而是变成爱编织进自己的作品,去温暖治愈别人。
在她的一场演唱会上,她说,“我有时候会想,长大跟成熟到底是不是同一件事情,长大的人就一定成熟吗?成熟的人心里面难道就不会藏着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吗?”
其实一路走来,她已经找到了答案。
面对感情,她长大了,懂得了在成人世界里的进退。面对生活,她成熟了,在追逐梦想变得强大的同时心里还住着一个小女孩,保留着那份天真与感动。
图片来源于微博@刘若英
如今已成家立业生活幸福美满的刘若英,再回首看到当初那个十五岁时面对世界不知所措的自己,一定也能很骄傲地说出那句“我没有对不起你”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