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夏天注定属于俄罗斯,他们激动开怀。
因为世界杯战事愈演愈烈,俄罗斯3:1战胜埃及,基本确保了16强的席位。
1990年的夏天,同样属于俄罗斯。可那时他们却终日以泪洗面,
因为他们的信仰没了。
他叫维克多·崔,苏联摇滚之父。俄国人除了伏特加外的第二信仰。
“他死的那天,有5个姑娘为他殉情。”
(一)
阿尔巴特大街2号
这是1990年的阿尔巴特大街,俄国人在这里纪念维克多·崔。或许是第一次,他们没喝伏特加,但是却醉得如此厉害。人们抱头痛哭,醉生梦死,只为送他们的精神领袖最后一程。
这一年,年仅28岁的维克多·崔因车祸去世。当时崔正在享受度假时光。可就在他开车返回住处时,一辆大巴从正面驶来,全力冲向他,像极了一个急切的死神,想要快些带走这个不该留给人类的英才。
强烈的撞击后,崔的车子被冲到10米开外,崔当场死亡。医院被人海和玫瑰花淹没,人们伤及一时,似乎忘了这场车祸,其实并非意外。
没错,维克多·崔走得蹊跷,因为车祸背后不可说的政治战争。
(二)
当时的苏联,正值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激烈斗争。
那是1979年的寒冷冬天,苏联入侵阿富汗已10年之久。这场战争,让苏联这头巨兽被划开了一道伤口,不停的流血。因为在长达10年的战役里,苏联赔上了举国的人力和财力。
5万条生命,450亿卢布。
这触目惊心的数字,是苏联为侵略阿富汗赔上的斑斑血迹。
或许有些残忍,可几乎每个战争时代,都会留下传世佳作:曹袁生死之战,陈琳笔下的《讨贼檄文》,解放军长征路上创作的《长征岁月》,当然还有维克多·崔这个苏联的精神领袖,在乌烟瘴气的社会环境里,写下那鼓舞了一票人的《血型》。
“如果我们都沉睡,那么谁来改变这个社会。”
我想这句话,是最能概括这首歌的了。维克多· 崔以发人深省的歌词,极富感染力的唱腔,鼓舞了一票青年。这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敢与整个社会为敌的歌。在长达十年劳民伤财的战争里,人们已疲惫不堪。维克多·崔用这首歌号召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一起反抗这个腐朽的社会。
毫无疑问的是,这样的反抗造成了城市暴动。而在这样的暴动之下,苏联政府居然只能邀请维克多·崔进行户外演出,才能缓解那些年轻人心中的不甘。
而这种种,很自然的,让崔成为了改革派的精神领袖,甚至戈尔巴乔夫都从不掩饰对他的喜爱:“同志,改革和人民都需要你的力量!”
但也因如此,崔成了保守派的眼中钉。
崔死后的48小时,医院检查出他从未饮酒。那笔直又高速奔向崔的列车,也决不是一个巧合。第二天,几乎所有改革派报纸的头条都是他,那一天革命派的报纸卖到断货,那一天几乎所有苏联人都在看报,那一天的莫斯科街头到处是哭声,只因维克多·崔永远离开了我们。
而保守派的报纸,却肃静的反常。
人们似乎从这无声的报纸里读懂了一切。5个女孩随即为崔殉情,与他同去。生恨没能在童年时与崔相伴。
可童年时的维克多·崔,远没有这么耀眼。
21岁的崔,木雕专业在读。是个看似与摇滚毫无关系的年轻人。是啊,那个全民禁摇的时代,谁又能与摇滚扯上瓜葛呢?
可要说摇滚来到苏联,那还是因为一场意外的走私。那时,摇滚唱片被混在批量的X光底片中进入苏联。而崔,成了这场走私里,中毒最深的那一个。他用电话听筒改装了一把电吉他,开始了他的摇滚之路。更是因此,被5所学校嫌弃,他们都不愿收留这个摇滚少年。
崔受到的质疑,还不单单来自学校。
“哪有留长头发的苏联人?”这成了大家对崔说的最多的一句,无论是大街上的行人,还是崔身边的邻居。
因无法承受这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崔从木工技校退了学。退学后的维克多·崔,“幸运”的收获了一张免服兵役证,因为他说自己是个精神病。
这么一来,就更没人喜欢崔了,他的女朋友甚至因为这个要和他分手,以致崔排练一白天后,晚上还要赶工做出一个木雕,用来维持生活。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质疑声中,维克多·崔长成了一代人精神领袖的模样。
这是2016年的阿尔巴特大街。30年过去了,人们依旧虔诚的纪念维克多·崔,纪念那个动荡的社会下,属于整个时代的精神领袖。
就像维克多的墓碑上写的那句话:
“歌曲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维克多·崔改变了我们。”
今天是维克多·崔56岁冥诞,谨以此文对这个苏联的摇滚教父予以怀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