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摇滚乐队击溃超级大国?

有话直说 披头士:摇滚乐队击溃超级大国?

文/张文智 一支摇滚乐队可以促使超级大国崩溃?在英国纪录片制作人莱斯利·伍德海德看来,这并非天方夜谭。他在《回到苏联:披头士震撼克里姆…

文/张文智

“披头士”:摇滚乐队击溃超级大国?

一支摇滚乐队可以促使超级大国崩溃?在英国纪录片制作人莱斯利·伍德海德看来,这并非天方夜谭。他在《回到苏联:披头士震撼克里姆林宫》一书指出:冷战年代,西方流行音乐对苏联年轻一代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后果深远的影响;视“披头士”为偶像的他们,不断对官方话语权发起质疑和挑战,加快了“文化铁幕”的瓦解速度。

支持摇滚乐曾是种冒险

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芬兰火车站,苏联青年戈利亚·瓦辛被一名警察拦住,原因是他留着一头“另类”的长发。

“你不是苏联人!”不容瓦辛辩解,警察便伸手扯住他的头发,拖着他穿过站台。周围的人群发出哄笑,瓦辛痛得大喊大叫,生怕自己就此被送进拘留所。

作为“披头士”的粉丝,瓦辛的长发既是对偶像的模仿与致敬,也是受其影响而“离经叛道”的表现。然而,追逐这支英国摇滚乐队的代价是沉重的。他多次被捕,进而被控“破坏社会秩序”……总之,自从爱上披头士,他“经历了生命中的所有冒险”。

瓦辛认为,披头士在苏联一度成了衡量正义与否的标尺。“当局说,听那种音乐等同于散布西方思想。而在我和很多同龄人看来,如果有人说披头士的坏话,我们就认定他和我们不是一路人。即便是老师,甚至是父母,也会被我们视为傻瓜。”

“披头士”:摇滚乐队击溃超级大国?

音乐关乎“正义”,更关乎政治——在东西方展开全面对抗的年代,这绝不是个别人的一厢情愿。伍德海德在《回到苏联》中强调,相对英美等国年轻一代,由于社会环境更加封闭,“披头士对当时的苏联年轻人显然意味着更多”。

俄罗斯作家和乐评人阿尔特米·特洛伊斯基,用更直接的话语评价披头士的“政治效应”:“当年,西方世界不惜花费数百万美元成立各种机构,意图使苏联政权垮台。但我确信,这些愚蠢的冷战机构引发的冲击,比区区一支披头士乐队造成的小得多。”

根据伍德海德的调查,这一看似夸张的评价在苏联(俄罗斯)得到广泛认同。

“‘披头士狂热’淘空了苏联的社会基础。”俄罗斯历史学院研究员米哈伊尔·萨尔诺夫直言。俄罗斯摇滚歌手萨沙·利普尼茨基更是相信,“是披头士乐队给我们带来了民主的理念……对很多人来说,这是‘铁幕’上出现的第一个孔洞。”

 “披头士狂热”席卷全球

披头士乐队是从英格兰西北部港市利物浦发迹的。1957年3月,高中生约翰·列侬买了把吉他,拉起一支名叫“采石工人”的乐队,并邀请小他两岁的保罗·麦卡特尼做搭档。不久,麦卡特尼的好友乔治·哈里森也加入进来,成为第三名吉他手。1960年,乐队才正式更名“披头士”(亦作“甲壳虫”)。又过了两年,林戈·斯塔尔当上了鼓手。

大约同一时期,莱斯利·伍德海德进入曼彻斯特的Granada电视台任职,负责一档名为“人与城”的节目。听说“利物浦的地下室里有一群玩摇滚的孩子,还没录制过唱片”后,他很快与4个毛头小伙接上了头。不久,“披头士”们在Granada电视台进行了首次现场秀。

这次直播发挥的“助推”作用远超预期。4个月后,披头士乐队的新歌《请取悦我》便一举登上了英国热门歌曲排行榜榜首。

列侬和他的兄弟们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披头士狂热”(Beatlemania)。当这股流行音乐风暴刮过大西洋,统治美国的唱片市场时,美国人纷纷惊呼“不列颠入侵”。一时间,连“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都有些相形见绌。

“披头士”:摇滚乐队击溃超级大国?

官方封杀无阻年轻人追捧

披头士乐队乃至摇滚乐的飞速走红,与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社会思潮联系紧密。

彼时,东西方之间尖锐对立,不时发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这样的局部摩擦;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西方世界则面对左翼浪潮的压力。此外,二战后长大成人的一代青年,面对高速工业化带来的剧烈变化无所适从,进而迸发出反体制、反战争的意识。个性鲜明、形式激烈的摇滚乐自然而然地成了年轻人批判政治、针砭时弊的重要媒介。

而铁幕另一侧的苏联,摇滚乐的处境要艰难得多。1957年,官方媒体称摇滚乐是“西方腐化堕落”的标记,接着,摇滚乐唱片大批被没收,类似摇滚乐的演出遭取缔……

至于披头士的声音如何传入苏联,乐评家和史学家至今未有定论。目前可知的是,1964年,《共青团真理报》发表驻伦敦记者鲍里斯·古尔诺夫撰写的、以约翰·列侬和他的乐队为主题的一篇文章。此时,披头士乐队的磁带已在不少年轻人中间私下流传。

当时是一名建筑师的戈利亚·瓦辛,正是在偶然听到“披头士”们的演出后,“发疯般地”喜欢上了这群英国人,冒着踏入“雷区”的危险,搜集他们的每张专辑。1966年,他在家中成立了苏联首个“地下”披头士俱乐部,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者。因为这个爱好,瓦辛多次失去人身自由,没有稳定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为生,窘迫时连饭都吃不饱。

就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知识青年对“手抄本”小说记忆犹新那样,很多在同一时期长大的苏联男女,对自己悄悄刻录“披头士”歌曲的举动印象深刻。

在乌克兰基辅市的尼基塔·帕图雷夫的记忆中,他常年秘密收听卢森堡广播电台播放的披头士歌曲,并进行录制。由于空白磁带经常不够用,他灵机一动,研究出把歌曲拷贝到旧X光片上的方法;这种“代用品”迅速流行开来,获得了“肋骨唱片”的外号。大

令政治宣传相形见绌

铁桶内出现一丝亮光,就会促使人们有更大的动力去了解外部世界。“披头士”们看似离经叛道的“乖张举动”下,是不羁的热情和对变革的向往。其歌词中关于人性、权利、自由与爱的表述,亦为苏联青年打开了认识西方世界的窗口。

“披头士”:摇滚乐队击溃超级大国?

他们发现,西方世界并非“摇摇欲坠”,那里的年轻人不是只知道吃喝享乐。相反,他们有激情,也有正义感——更重要的是,他们敢于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随着时间推移,苏联年轻人的叛逆情绪日渐增长。如伍德海德所指,对1970年代的苏联披头士粉丝来说,“西方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好的……人们开始按照相反的思路去理解这么多年来被灌输的思想,认为如果当局把某种事物说得很糟,真实的它必定无比美妙。”

一些模仿披头士的苏联本土乐队随之诞生。现年56岁的尤里·谢夫恰科表示,他是在勃列日涅夫掌权的“停滞”时期迷上摇滚乐的,于1980年创建了未获官方许可的DDT乐队。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带着破音效果的电吉他声中得到解脱的……”谢夫恰科说,“我们四处搜寻‘披头士’、‘滚石’、‘齐柏林飞艇’的歌。我们对每首乐曲都心存感激,对我们而言,它们是如此鲜活。这些歌曲象征着现代社会的力量。”

曾任俄罗斯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也曾是狂热的披头士粉丝。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伊万诺夫一口流利的英语就是借助听西方流行音乐打下的基础;听歌过程中,他还悟出了这样一条道理,“苏联官方的宣传是一回事,现实生活是另一回事。”

就这样,“披头士style”牢牢抓住了苏联年轻一代的心,改造着他们的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在1970年以后的苏联,披头士标志性的无领夹克“Bitlovka”已然由之前的无人问津,一跃成为抢手货;笨重的军靴也被视作“有披头士范儿”,大受追捧……

“列侬战胜了列宁”

苏联政府当然不会对这一切视而不见,他们意识到,披头士的“煽动性”不可小觑。因此,除了对前者的歌曲加以查禁,当局还开动宣传机器,试图贬低这支乐队的形象。

比如,苏联国家电视台曾播放名为《披头士流行四重奏》的专题节目,指责披头士乐队“实际上是一部赚钱机器”,他们让粉丝“歇斯底里地尖叫,有人甚至晕倒”;接着,披头士粉丝狂热舞蹈的画面与美国三K党及美国南方穷人的画面交切,解说员则以嘲讽的口吻称:“继续跳吧,小伙子们,不要往四周看……大声点、跳快点儿!你们根本不关心其他人。”

“披头士”:摇滚乐队击溃超级大国?

苏联政府的另一手策略是主动引入迪斯科音乐,藉此转移年轻人对披头士乐队的兴趣。对此,伍德海德评价道,“死板僵硬的迪斯科音乐把人们限制在舞池中,不像摇滚乐,一场音乐会可以吸引数以万计的爱好者走上街头……”

应该说,克里姆林宫对西方摇滚乐的防范并非精神过敏。“维基解密”网站公布过1973至1976年间的约170万份美国外交与情报文件,其中一份备忘录披露:上世纪70年代,华盛顿制定了一项计划,打算派鲍勃·迪伦、唐·麦克林、琼尼·米歇尔和詹姆斯·泰勒等著名流行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以赢得公众支持,为“击败苏联共产主义”服务。

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当局对摇滚乐的控制才渐趋放松。有人认为,此系戈氏的“民主思想”使然,也有人将其归因为他“识时务”。无论如何,戈尔巴乔夫的一位助手后来证实,“披头士使我们开始抵制苏联体制”,“列侬战胜了列宁”成为包括官员在内的许多人的共识。

1991年9月28日,一场规模空前的摇滚音乐会在莫斯科拉开帷幕。历经多年压抑,50万年轻人整日欢歌热舞,让内心的情感猛烈释放。彼时,距苏联解体只有3个月而已。

回首往昔,促使苏联崩溃的因素非常复杂,但以披头士为代表的西方流行文化无疑是推手之一。毕竟,舞台上下一片喧嚣的背后,“人心思变”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文/张文智

本文转载自中华网文化,意在传递更多信息,并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尽快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大家正在看

有话直说

那些霸屏抖音的翻唱博主,不是野就是癫

有话直说

上海地铁惊现真人快打,没几套房都不配坐地铁了?

最穷影帝,演活了“最土刑警”

蟹老板

Yeah,I Don't Rap

文章数
1009
阅读量
466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