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接近尾声,越暴露本质。
最开始看上去是一个小众音乐综艺,到后来火了一堆流行语和话题人物,在逐渐接近尾声更多狗血剧情上演时,我们才回过味来:和别的音乐综艺比,《中国有嘻哈》没什么本质区别,该划重点加粗的都不是音乐,而是综艺。
当初为什么会选中嘻哈呢?
因为民谣已经玩过了,玩坏了。
当最后一期《中国好声音》和第一期《中国新歌声》,出了连续两届「民谣」冠军的时候,留下的戏已经不多了。曾经节目组指定来扛民谣大旗的张磊、蒋敦豪,流量只撑过一时。
摇滚也被玩了一把又一把。《中国之星》请到的摇滚乐队,或是早早出局,或是被拿来做戏,或是根本不在正文出现。现在综艺里能带动流量的中国摇滚,不过是情怀牌,还经常打烂。
而除了这两种独立音乐的主要形式,中国流行音乐能挖掘的东西早已经挖空了。把有潜力的小众推向大众,才能制造更多看点,赚更多钱。
///
不管是嘻哈还是民谣、摇滚,只是工具,不是主角。
我们还是在讨论音乐之外的东西。讨论流行语,讨论矛盾冲突,顺便看看音乐。
等这一波流行语过去,等待的还有下一波。等没人再问Freestyle,没人再觉得不行,觉得还ok,也就没那么多人聊嘻哈了。
说什么今年喜欢嘻哈的和去年喜欢民谣的是同一拨人,是很正常的现象,只是潮流事物在大众面前的更迭。这件事情不是你我能决定的,甚至不是节目组能判定的,不必为谁火了感到无辜。
在能不能改善音乐人的生存发展问题方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嘻哈音乐人粉丝暴涨出场费翻番,但也有人为此担忧,认为这样超前的火爆,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态势,可能像打激素一样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就像今天还有人笃定的认为,当年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的演出,看上去是中国摇滚盛世,实际上是被成熟运作的台湾商人榨干和透支中国摇滚的生命,造成了之后多年的萎靡不振。
这些事后的评判,都不能否定,在这件事发生时,已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在节目组眼里,嘻哈是一个即将进入大众文化领域的音乐品类,《中国有嘻哈》或多或少有一个孵化或加速的作用。
这背后的功过是非,不是现在能判定的,未来也不一定能说准。
但确实是在向前走。
///
如果必然走向大众,就必然要作出妥协。
摇滚已经见证过不少在电视节目里被和谐改词的事件,民谣也不能幸免,《天空之城》里那句「爱情不过是生活的皮」,原来是「爱情不过是生活的屁」。
后者才是原生态的民谣,前者,是想要走向大众就必须要改变的民谣。
中国嘻哈里的阴暗世界,比都市民谣里曾经盛行的小黄歌还要丰富,还要直接。民谣里还可能做个含蓄的比喻,嘻哈里可能直接就描写具体动作了。
但如果想上电视,这些都得扔,得主动扔,最好曾经的经历也别被发现。你的男孩,必须是阳光正面,不能一口一个大屁股,更不能疑似吸毒。
不好意思,疑似吸毒这种话题,最适合为节目引流量了。所以要树立阳光形象的同时,还得被讲一讲黑历史,在自我牺牲中达到和节目组一同发扬中国嘻哈的目的。
不来这个节目的人也有很多。陈冠希不来,一些坚持地下的人不来,还有一些早就过不了审的人来不了。大家其实心里都清楚。
在《人物》杂志《嘻哈文化真的不是洪水猛兽》的这篇专访里,总制片人陈伟说了:「他们其实知道,当他们想要去面对大众文化的时候,他们该怎么做。」
嘻哈文化真的不是洪水猛兽,如果祖国需要,今年就可以在春晚唱红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嘻哈路线,是嘻哈走向大众的最终境界。
///
《中国之星》给中国摇滚留的最后一个面子,就是助谭维维和华阴老腔登上春晚,演绎环保主题的中国摇滚《华阴老腔一声喊》。
可惜是假唱。
有人认为总归是好事,有人认为一点也不摇滚。还会有人会认为,yo homie,这一点都不real
关于这样的争论,在地下音乐大众化的道路上不会停止,不会幸免。
当然,在有人合理妥协的同时,也会有人一路坚持,像不上春晚都会被西方媒体拿来做文章的崔健。
///
说回音乐综艺节目,关注音乐本身的人,会更希望看到《中国乐队》《中国好歌曲》。
尽管这些节目的名字和其他音乐综艺如出一辙,但至少是以音乐为主角。《中国乐队》更是宣称没有选秀pk等一系列戏码,要以纪录片的形式来呈现音乐。
这让人看到诚意,也让人担心节目效果。
毕竟不是纪录片,而是以收视率为生存指标的电视节目。没有流行语,没有猎奇话题的节目,在当下不是那么好生存。
可能这些节目成为一些人的心头好,但未必能像《中国有嘻哈》一样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果最后是不如意的收视率和少量的赞美,作为电视节目,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层面上,反而有亏欠。
毕竟这是做一门生意,而不是公益。
毕竟最后要作出牺牲的,谁都难以幸免。
而作为旁观者,摇滚、民谣、嘻哈的最终结局,和你参不参加这场狂欢,都没有关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