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曾给孙俪、杨坤、莫文蔚写过经典歌曲的崔恕,来讲讲创作流行金曲的真正秘籍

音乐猛料 听曾给孙俪、杨坤、莫文蔚写过经典歌曲的崔恕,来讲讲创作流行金曲的真正秘籍

如果你决定走这条音乐道路,就需要把自己发展得全面一点

还记得你第一首作品么?

正式发表的第一首歌,应该是江凯文的《小妖精》,是台湾音乐人吴旭文做的专辑。

你比较偏爱什么样的曲风?

我自己其实比较喜欢的曲风是慢歌、情歌这些,但我没有给自己特别多的限定。一方面我其实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以往对邀约有点来者不拒;另外也想多些尝试,因为我一直都在一个不断学习和进化的过程中。

给别人写歌和给自己写歌,有什么不一样?

入行以来跟港台制作人合作比较多,所以我90%以上的创作都是填词。填词是一个很被动的工作,更像一个广告文案,要去考虑客户的需求,考虑歌手是谁,考虑制作人的要求,跟曲风的配合度。有时未必写出来的东西真正能让自己满意。但年轻的时候我喜欢尝试,喜欢挑战自己,喜欢用成果来肯定自己,同时也能缓解生活的压力。

但是现在,我想让自己有更多选择。给自己写歌就会有自己的定位。从去年起,我整理了一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发表的歌,做了一张作品集,有点变被动为主动的意思。

对比稿这件事怎么看?

我觉得这是个立场问题。这几年我自己也开始做制作人,有些案子我也希望找人来比稿,因为这是一个行业形成的习惯。一个作品,一个旋律,可以激发很多不同的灵感,不一定某个词人的创作就真的会满意。

从创作人的角度说,此前十年中我也参与过一些比稿,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并不是说我的水平如何了,而是说真的,很多约稿还写不过来,再去比稿就太对不起他们了^_^

有时制作人和词人的想法确实会不一致,但对我来讲,比稿没有被采用也不会浪费,自己也可以再谱曲,也可以被别人拿去用。有时候其实挺感谢比稿的,因为促成了很多自己满意的词。这个行业有很多不确定性,有时候并不是比稿本身不靠谱,而是后来案子不见了,或者临时曲子被弃用了,这种几率其实挺大的。

全能型创作人崔恕,既能写出畅销金曲也能

你有什么特别的创作习惯?

我的创作要么是在晚上,要么是在路上。填词前会把旋律先听熟,把它变成自己的,然后去想怎么样才能融合。走路时想到一个灵感,就用手机记下来;如果在飞机上,我就写在清洁袋上,所以我有很厚的一落在清洁袋上写下的东西。

没有灵感时怎么办?

有时候写词是要靠旋律给你启发,尤其是填词。有时候一首旋律听好几天都没有感觉,这时候我会先不管对旋律有没有感觉,而去听它的内在,句子关系,然后去生给它一个概念放在里面。这个办法很有效,因为有的时候确实时间比较紧。我的很多案子都是前一天制作人发给我,第二天下午两点钟录音,于是连夜写出来。包括像亚东《最好的未来》那首公益歌曲,都是一晚上写出来的。

理想的创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我希望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是没有人打扰的,不希望哪怕是别人来看一眼,我希望最后给人交出来的是一个完整的东西,我觉得创作还是一个私密的事情,这个过程怎么样去形成,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惯,但这个过程要有它的独立性,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或者时间。

写出畅销金曲的关键技能是?

如果把写词当成一个技能的话,它其实是一个熟能生巧的事情,填得久了,自然会形成一些习惯,甚至是条件反射。

文学修养是一个必备的东西,但在此基础上需要注意的,一个是它的语感、唱感,就是演唱跟词曲的配合度。我自己的总结是,它的平仄、押韵韵脚、断句的习惯。对写词的人来说,试唱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词人是第一个演唱者,像林夕等人,本身可能不怎么会唱歌,但其实一首词填出来怎么唱他是知道的,所以说他在填的时候一定是要唱的,并不是单纯凭经验把字填进去就好了。有的时候唱的过程里面还会去揣摩,还会有新的想法出来。在唱得舒服之余,还要去给这首词想一个不同的定位,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说一个别人很少说的话题。这个就取决于每个人的阅历了。

还有,每个词人再怎么博览群书,脑子里都会有一个常用词库,想的时候就拿过来用了。所以你看不同风格的词人,填同样的韵脚时会有自己习惯的字眼。这其实也是熟能生巧的一种体现。

你创作过500多首作品中,最喜欢的是?

我在之前写书的时候,曾经整理过100首左右满意的作品。其中一些其实还有瑕疵,但它们的创作过程有故事,而创作就像自己的孩子,会有一些情感在里面。

如果要列举的话,比如大家熟悉的《爱如空气》,给莫文蔚写的《执子之手》。还有给杨坤写过的7首词,我都挺喜欢的。那时候我其实相当于那张《真的很在乎》的企划,其他人写的词也是我来邀约,所以我非常清楚杨坤要的是什么;还有就是他的那个时期的年纪和情感状态,和我会有一些贴合,所以我们碰撞出了一个很好的状态。

关于歌词的古典风格

其实对我来说,古典风格反而是最容易的。《红颜劫》我写了十五分钟,《等风来》写了差不多也是不到一个小时。我自己其实不太想用“古风”,或者是所谓的“中国风”来定义,其实准备就是一种文字精炼的手法,对我来说要比口语化的东西更容易。后者比如有时你要考虑,这句话怎样才能唱起来像在讲述,把情感融进去,这个相对来说反而需要一些想法和经验才能做到。

当然我不是说“古风”就不需要经验了。我只是觉得填这些中国风的旋律,其实跟宋词有点像,有一定规范限制,越规范越就容易。我不会讲粤语,但我之前跟粤语词人沟通过,他们觉得粤语词其实是比国语词容易填的。虽然规范更多,但同一个地方可选择的词汇更少,一个旋律走向只能放这几个字进去。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一旦确定了主题,那些东西其实都是信手捏来。

所以填中国风的词,最主要的是为这个歌曲设定一个主题。比如《等风来》的那位歌手刘雨潼,这么多年都在等待机会,我就自然想到这个主题,剩下的就是怎么样把文字排列出我想要的状态,然后去表达。

全能型创作人崔恕,既能写出畅销金曲也能

你最欣赏的创作人?

李宗盛和林夕。

我觉得李宗盛对情感的描写可以分两个阶段:在给莫文蔚写歌之前,他是从一个从很好的企划的角度来写,去构架一些感情,那个时期他的东西可能不见的那么有深度,但是对于都市(情感)来讲,其实很准确;但是后来他给莫文蔚写的像《阴天》,《十二楼》这些,我觉得他达到了一个对感情一针见血,态度很明确的状态。包括后来他写一些非情歌的东西,像《山丘》体现他对人生的态度,也有对感情的态度,这完全是靠阅历才能达到的,并不是说年轻的时候想几个小时就能做到的。

林夕对文字的运用,我觉得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地步,也很有深度。我觉得他们俩个都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现在写的东西都可以看出他们的价值观和理性的一面。我看一首词,其实不太喜欢纯粹的抒情或者讲述,我希望它背后可以有一些值得推敲的东西。当然这样的东西不见得老板姓会喜欢,但是从作词人的要求来讲,其实好的作品都应该是这样的。

给年轻的音乐创作人的建议。

我觉得未来的市场,更需要全能性的创作人。作词还要会作曲,还要会唱,还要会编,最好自己录音混音都干了^_^。一方面是这个行业的选择,为唱片公司节省成本;另外也是市场的选择,消费者越来越细分,需要越来越多有个性的东西。未来除了影视剧里面有些演员还要唱主题歌之外,自己写自己唱的个性创作人会越来越多。现在纯粹唱的好的人已经很多了,比如好声音每年几十号人,最后也记不住一两个。所以必须有态度,靠作品和演唱,以及整体给人的感觉,让受众群体去认同你。

像我们这个年代所谓职业作词人作曲人的情况,慢慢会变。职业的作词作曲人,他们未来的空间可能会更多偏向使用方的需求,比如影视,动漫,活动等;从唱片歌手出发,可能更多的是这些独立的创作人,他们自己能够演唱。

所以,如果你决定走这条音乐道路,就需要把自己发展得全面一点。真正的音乐人,哪怕只有几千个粉丝,只要这些粉丝都很喜欢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生存状态。所以我希望未来的年轻的创作人,一方面先想清楚自己适不适合做这个,自己的作品能不能说得过去,有没有自己的态度。不要去做模式化的东西,复制别人。

全能型创作人崔恕,既能写出畅销金曲也能
微信搜索【幕后圈】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
全能型创作人崔恕,既能写出畅销金曲也能

大家正在看

诗与远方

翻唱朴树圈粉千万的和尚,居然开始搞说唱了...

有话直说

小沈阳再度爆火,中式喜剧却已死...

有话直说

付航,痴迷摇滚的喜剧之王

幕后圈

他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文章数
6
阅读量
4w
最新文章
  • 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 第一时间获取猛料
  • 更友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扫一扫 体验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