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澈看上去就像个好学生。如果你跟他不熟,来到他那间北京著名的TTL录音室观摩他的工作状态,那你可能完全看不出他是这里的老板,更像一个安静勤奋的员工。通常他的话不多,全神贯注地坐在调音台前操作,直到那只叫Roy的狗跳上他的腿——那是袁娅维寄养在TTL的,却已经成为这间录音室的吉祥物,每个来访的音乐人都喜欢和它打成一片。
显然,我们这位周老板依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气质,唯一的区别大概也就是发生在同龄男生身上的体型变化,他也未能幸免。而如果你了解这位28岁大男孩的事业,见识过他的履历,再把目光投向他工作时专注的面容,一种融合了钦佩、赞许、惊讶、亲切以及好奇的感觉,就会像花式咖啡的花纹一样涌上心头。
2008年,周天澈私人录音棚 TC Studio成立。
2009年,成为北京新生代 G-Eleven键盘手,并发行了首张同名专辑《 G-Eleven》。
2010年,考取 Logic Pro 国际认证,成为中国内地拥有最多认证的最年轻的 Logic Pro 国际专家。
2012年,成为 Tweak Tone Labs录音棚创始人之一。
2014年,录制:莫文蔚《不散,不见》专辑
袁娅维《 T.I.A.》专辑
常石磊《只为美好》专辑
李宇春《什么》、《Dance To The Music》
霍尊《卷珠帘》、《恰好》
周天澈在大学时代合作的乐队G-Eleven
主唱高峰后来凭借《节奏·爱》成为《中国好歌曲》四转学员,
为大家熟知。
莫文蔚《不散,不见》
第26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专辑,最佳作曲,最佳专辑制作。
作为这次幕后圈+豆瓣音乐人“混出名堂”活动的评委之一,周天澈老师也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充分地进行了大量八卦与干货的交流。看一看这位同时与李谷一和莫文蔚共事过的金曲奖混音师,对他的事业有哪些感悟吧。
你大学念的是中央音乐学院,所以从小也是个琴童吧?
是呀,最早是在幼儿园大班时学电子琴,10岁的时候开始学钢琴,接受系统的专业音乐学习是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然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制作专业。
还记得第一次进录音棚是什么时候么?
我并没有第一次进录音棚这个很多人都有的经历。我是在初三的时候,我爸爸给我买了一台合成器,那算是第一次接触做音乐的设备,没有人教我,我就自己开始摸索。这个相对我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可能算比较早的。
你为啥要做混音师而不是乐器演奏呢?你对这个职业的理解是?
作为乐器演奏者的话,是针对某一件乐器,经过枯燥的练习,付出很多的努力,需要达到很高的层次。而混音是属于多学科偏理论的专业方向,它其中包括音乐学,音乐教育,作曲,制作,指挥等等。我可能比较适合理论性的全面发展吧。
通俗的说,混音这个工作就像是一个做菜的,我前面的人就是我的配菜师,他会备齐所有的菜,我就负责烹饪它,这就是混音。
最开始做混音的时候,活多吗?
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吧。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在家里。那时候晚会歌曲还比较盛行,我的老师会给我一些编曲的案子。因为当时我家里也可以录音,那些歌手就会直接来我家里录,李谷一、杨洪基、黑鸭子等都录过。对于我一个新手,还是挺不可思议的。
现在录音棚规模这么大,既做混音师又要当老板,这么操心,有没有特别想吐槽的事?
混音这个工作在整个音乐制作流程中是属于很客观,很靠后的,我可以动的变量很少。所以困扰就是,会遇到不同层次的客户,他们的理解跟我有一些偏差。有时候我自己做得很满意很high,但是客户不满意,我就需要遵循客户的意见做修改,最终可能会改成我自己认为的很low的作品。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调整心态,客户付了钱是因为他信任我,我需要让他满意,会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但是我会把我认为做得非常好的版本留下来,做个作品合集什么的,留个纪念。
而作为一个管理者,经营一个这么大的录音棚,其实需要很大的成本。大概每个月20万左右。而困扰就在于,有时候会经常出现客户拖欠款项的情况,这多多少少会影响录音棚的健康运营吧。
下面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这么好的棚,应该挺赚钱的吧?
我做一首歌,就赚一首歌的钱。我做很多首歌,就赚很多首歌的钱。用赚来的钱去更新好的设备是为了做更优质的音乐。其实我做这一行并不是为了赚很多钱,是为了做更好的音乐。如果为了赚钱我就不做这个了。所以说我制作音乐赚的钱,还是为了做更好的音乐,这也是最开心的事儿。
你合作过的这么多音乐人,有没有特别意气相投的,或者印象深刻的?
常石磊算是我合作最多的音乐人。他非常有才华,对音乐作品有追求。有趣的是,他的工作状态跟别人很不一样。比如说,本来是今天要完成的东西,做着做着他觉得有些乏了,就改成明天再做。整个工作状态很放松,很随意,我们的合作让我感到很舒服。
当然,歌手百态,乐手百态。有些人唱歌很安静,有些人就需要喝点酒。我录过一个歌手,录唱时拿着小瓶的茅台,一边录一边喝,不仅没喝多,状态还非常好。
我发现你合作艺人的跨度还挺大的,与独立音乐人合作有什么不一样么?
最近比较新鲜也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是台湾Matzka的《东南美Vu Vu Reggae》这张专辑。我和我的搭档李卓担任了所有歌曲的混音,顶级金曲奖制作人荒井十一郎全程参与制作,TTL担任了大概90%的录音和音频编辑工作,还有很多很顶级的乐手加盟。
Matzka虽然有唱片公司,但是他的专辑制作和独立音乐人是很相似的,所有的歌都由他自己创作,并参与所有歌曲的制作。而这张专辑Matzka在创作阶段花了极其多的时间,所以最后留给录音混音母带的时间非常紧张,只有大概4天的时间做混音。很多时候这个编辑工作需要的时间其实比混音还要长,最后两天制作人荒井也投入到编辑大军中咔咔剪起来了,最后还是很顺利的按时完成了。
这次由于时间问题,舍弃了以前做专辑的一些必要流程,但是在音乐上push了更多,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对我本人来说也算是一种突破吧,虽然留下一些小遗憾,但是最后的结果还都是满意的。
Matzka《东南美Vu Vu Reggae》
所以我比较好奇的是,每个艺人或者歌曲的个性、风格都不一样,作为混音师,你要如何应对不同的要求?
我的每个工作流程都是很客观的,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我会先向音乐人要一些参考作品,了解他们想要的声音方向,这样会比较高效的达到音乐人想要的结果。在与音乐人沟通时我会避免在交流中出现“大森林一样的和弦”这么抽象的沟通语汇。所以只要有代表性的参考作品或者对作品期望的详细描述,一般不会“跑偏”。
我的作品我个人认为只会有一个“周天澈特有的成品质量定位”,并不会有一个“周天澈特有的声音”,因为其实每个作品和不同的音乐人碰撞出来的结果都是截然不同的,并不会有什么固定的套路,至少现在还没有。
作为“混出名堂”活动的评审,你对现在的独立音乐人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觉得独立音乐人应该多了解一些关于录音混音这方面的知识。只需要知道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自己就可以在各种场合下用很简单的设备做出很好的声音。而且现在这方面相关的学习资源也非常的多,想学到各种各样由简入深的技巧其实很简单,就看你去不去学了。录音混音相关的知识是我个人觉得是独立音乐人最常见的短板,把这个弱项加强了,对整体音乐质量的把控,制作效率等都有巨大的帮助。
对于刚踏入这个行业的新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我在大学的时候,做很多东西它的报酬其实特别少,跟没有是一样的。但是我觉得如果你用心做这个东西的话,别人是会看得到的,你会有一个很好的口碑,这是我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准则。无论这个活有多急,有多少钱,要么我就不接,要么我会尽我所能做到最好。
不要真正把音乐当作工作,在它变成你的工作的同时,你要从里面找到一些你自己玩得开心的东西,这也是让我保持一个好状态的处理工作的方式。
最后,说说对未来音乐行业的期待吧?
我觉得我的期待跟大家大致都是一样的吧。就是接到更多优质的,有想法的案子。制作预算越来越高,合作的各方专业水平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高,出品质量越来越高等等。
我觉得这一切变好的根源之一是版权意识逐步提高与国家版权法规的逐步完善。这会直接让整个音乐行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和给音乐行业发展提供更健康的土壤。此外我还期待整个音乐圈的各种幕后工作会呈现一个透明,没有垄断,注重音乐质量本身且品味更高的趋势,朝着这个方向飞速发展。
评论